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网络撒野”说到语言隔膜问题

(2011-03-30 10:16:55)
标签:

文化

从“网络撒野”说到语言隔膜问题

 

 

 

话说原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同志“退下”之后,不忘老新闻人的天职,在人民网开博纵论天下,和者盖众,颇受尊敬。于是有人建议他到新浪开微博,老詹也就嘿嘿哈哈去了,不料这一去问题就来了,原来新浪那边大不一样,居然一开口就被生猛的小青年们骂了个狗血淋头。老詹说:“格老子的!”(见强国博文《时评,是谁在网络撒野?》)

 

老詹是新闻界的老领导,尚且如此,我们这些普通老家伙的遭遇就更惨。我退休后不甘寂寞,摸到小青年云集的网上厮混,立刻变成了淋血狗头倒不说,还讥讽我“老枪老调,准是哪个报社退休的老编辑弄烟钱的”。我又装嫩,学着他们的腔调说话,把什么“老虾”、“东东”、“囧”啊耍在里面,结果还是没有人理我。我在新浪开博好几年,至今只有一个粉丝,后来一查,原来是我老家的一个侄儿子。苦笑之余,我只好老老实实缩头到主流新闻门户网站里,同一些老哥们拉拉话儿。

 

确实,“那边”和“这边”大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老詹认为,一些小青年之所以在社会上温文尔雅,上网就生猛起来,是因为人皆兼有“天使与恶魔”的两重性所致,可以理解,应当宽容,当然言之有理。但我又由此还想到另一层,那就是语言隔膜问题。

 

在我看来,“那边”和“这边”之所以大不一样,不仅是一边生猛、一边规矩,也不仅是“骂”的问题,而且在整个语言文风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可以说,新浪等民间网站以及小青年们在所有论坛上使用的语言,同主流新闻媒体及其官网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呈现出很大的差别;网络文艺、通俗文艺作品同纯文艺作品所使用的语言,也已经不是一个调调;网络语言和现实社会的语言差别越来越大。这就是说,我们当今社会似乎形成了两种语境,而且这两种语境互相隔膜,各说各话,越来越互不兼容、难于沟通。这种语言现象可是值得语言学家、文化学者以及社会学者认真研究,应该引起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说不清这种语言隔膜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也无法评价这隔膜着的语言各自的优劣,我只是觉得这样隔膜下去不是个办法。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天同一个地同一个家国同一种文字语言,怎么能搞成两种语境甚至语言不通呢?我知道像我们这样的老新闻人,说话写文章确实规矩一点,同时官话套话“社论体”也重一点,小青年们看了往往嗤之以鼻,甚至说我们不讲“人话”,如果我们全然不顾他们的感受,自我感觉良好,坚持各说各话,那么我们一些确实需要向他们讲明白的问题又如何让他们听进去呢?“格老子”苦口婆心一套一套,他们好歹不听,而且自搞一套,发欢撒野,那又如何是好?当然,“那边”厢不好好说话也不行,但如果老是语言不通,互不买账,我们也只能干瞪着白眼看着他们“撒野”。何况,语言也确实需要与时俱进,毕竟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

 

老詹心胸开阔,他“格老子”偏要和小青年们说道说道,偏要坚持在新浪开微博。当然,他是彻底放下架子,换了一种口气和文风。后来,他就渐渐为小青年所接纳,和“那边”语言相通了。老詹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虽然只是开了个微博,我认为在新闻宣传上乃至文化上的意义却相当广博。

 

所以我也要写一篇不像“社论”的帖子,来当他的“播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