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一,在古代和近代,宜昌枝江在楚历史文化中地位是很高的。楚国封地丹阳秭归说占主流,丹阳枝江说也很突出,再加上屈原故里说,学界公认宜昌是楚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历史考古发展,荆卅郢都纪南城的发现,荆卅作为战国楚文化的地位突显起来。虽然荆卅宣称纪南城是从楚文王到吳起拔郢的楚都,但学界认为周围没有春秋古墓,所以並不是楚文王直接从丹阳迁都于此的,纪南城只能认定为前555年后的战国郢都。

三,70年代后,考古发现季家湖楚王城。此地隔纪南城50公里,周围有青山和赵家湖春秋楚墓群,並出土楚平王钟(秦王卑命钟),可能是春秋时的楚郢都。此城长1600米,宽1400米,属于典型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不比纪南那样周围几公里的大都市,可以肯定楚国是先从丹阳迁此,再迁纪南的。这样一来,宜昌、枝江作为春秋楚文化的地位重要了。

四,90年代以后,荆楚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认为襄阳宜城楚王城是春秋郢都,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丹江河谷”的新观点,而丹江水库地

标签:

小说

分类: 《采花陵》

第九章(下)


三人随着钱祖家来到厢房,但见满桌肉鱼山珍,桌边一坛包谷酒香气扑鼻,中间一架“燉缽炉子” 热气腾腾。

 

这“燉缽炉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火锅,不过当时用的是陶器土钵子,小火炉也是陶器或生铁的,里面放着木炭。今天钱家桌上的“燉缽炉子”是燉的新鲜羊肉。

 

标签:

小说

分类: 《采花陵》

第五章(下)


陈升便低声道:“如果您确有此意,在下倒是替您有所安排。”

 

罗存之惊问:“什么安排?”

 

话音未落,洞旁早走出一个人来,大声道:“下山倒不必,我在此等候多时了!”

 

标签:

小说

分类: 《采花陵》

第五章(上)

 

 

第二天早晨,熊经阳头戴礼帽、一袭长衫,和穿着便衣的王海青、田信志来到山口,果然看见陈升迎接上来。

 

熊经阳主动握住他的手,两眼炯炯有神地望着他,并无言语。陈升也不好意思客套寒暄,只一低头,便伸手请他前行,一群人默默地往山上走。

 

标签:

小说

分类: 《采花陵》

第四章(下)


他们原以为只在渔洋关稍作停顿,就继续前进往西北80里的武陵县城而去的,可是电报里却说:“敌情有变,县委宜暂驻渔洋关,详情部队来人洽谈”。

 

于是大家只好重新安排办公住宿处所,将这栋大瓦房主要用作办公和首长住

标签:

小说

分类: 《采花陵》

     

 

  曹宗国 

标签:

杂谈

 

《采花陵》是纪实文学,主要人物故事都是以党史记载的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区委书记刘美树,区中队长蔡康,钱粮干事张官波等在剿匪中牺牲之后,区中队指导员王海青(实名王海卿),区干部陳华生(实名陈华正),田信志(实名田信之),文化教员鲁真华(实名鲁真)都在保卫区政府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许多读者很关心他们后耒怎么样了,这里作简要交代。

王海卿是区委书记刘美树同志牺牲后,保卫区政府战斗的主要领导者。他后来的情况,五峯县党史办覃先明同志说:

我只知道他大约1962年起到文革后期一直在长乐坪区的甘沟、洞口公社任党委书记,1979.1至1987.3任五峰县第一水泥厂党支部书记,后来就退休了吧!如要准确资料只能查档案了。我走访时,他住在渔洋关镇政府门前一栋干部宿舍,那是1991年。后来没见过,可能己去世了吧。

陈华正的情况是这样的,他解放前是汉阳高中学生,18岁时应征参加抗日战争,

标签:

杂谈

 

我的父亲曾凡志,1935年出生,如今已80多岁了,现住宜都陆城。他194911月参军,在宜昌军分区独立六团四连当文书。

1950年4月,部队就又接到命令,去五峰采花完成剿匪任务。

那个地方的反动武装,勾结国民党军残渣余孽,先后有过两次暴动,对当地政权机构和地方部队发动进攻,残忍杀害地方军政人员。

当地土匪钱福堂,利用掌控当地鸦片和食盐市场的经济条件,网罗了一批本地反共分子,和国民党军副团长王务之残匪共三百多号人勾结在一起,发动了震惊一时的武装暴动。他们袭击采花区人民政府,杀害了区中队一个

标签:

历史

烈士后代捧读《采花陵》


 

 图为刘美树长孙刘思勋阅读《采花陵》


长篇纪实小说《采花陵》真实地记述了五峰县原采花区首任区委书记刘美树同志在剿匪中牺牲的事迹,烈士的长孙刘思勋现任山东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档

(2018-11-10 20: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随筆√

 

清人龚自珍有《病梅馆记》,高文也。我今亦与病梅有遇,嘘嘘不,忝为又记。

寒舍也俗,窗台上却有几缽花草,无姿无态,或枯或荣,概不知何名。有客临窗而问,我便胡吹一通,附庸风雅而已。

薪俸无多,衣食尚俭,岂容斥资于名贵花草。我只不过踟躇街头捡几株便宜;或游手好闲,瞧見路边野苗有可观者,便扯回来植于缽中。装模作样,穷作乐也。

某年某月某日,我饭后外出溜达,肯定是吃多了,居然将某园林花匠抛弃的一根树蔸也捡了回家,胡乱丢进楼口遮雨台中。那台池里是有一些淤泥的。

余性也懒,连早上洗脸晚上洗脚都嫌麻烦,那肯去侍弄这些花草!都是任其日晒夜露、虫蛀鸟啄、自枯自荣。及至瞥见枯萎半死,我才耐烦去泼几瓢水。更不曾施肥,偶尔想起农妇种菜的勾当,我便将夜尿撒于盆中,预计明日浇花,又弄得臭气熏熏,被老婆喝令禁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