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4月13日

(2011-04-13 17:32:53)
标签:

文化

                          当“红学”裸奔向市场

 

 

    刘心武推出新书《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的议论还在持续,似乎真的出现了又一轮“红学热”。尽管作者一再宣称他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引导读者更多地阅读曹著,为了向曹雪芹致敬,但世人不得不注目一个惊人的事实是,此书的起印数量号称百万之巨,而且在持续“热议”促销之下“卖得不错”。刘心武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红楼热”的最大受益者,他近几年仅出版《红楼梦》相关著作,稿费版税保守估计在600万元以上,甚至可以达到千万元左右。

 

    而4月12日,《北京日报》载文《<红楼梦>冒出几十位“新作者”,雷人观点不断》还指出,对《红楼梦》的反复包装与炒作,其背后则纯粹是商业动机在作祟。近年来,围绕一本《红楼梦》,已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出版市场。不仅“红学”论文多得难以计数,‘红学’书里的文化垃圾多,而且冒出了用雷人的观点考证出的几十个“新作者”。很多借‘红学’之名的书籍对学术和读者是不负责任的,造成混乱的局面,让读者难以分辨真假,形势严峻。

 

    由此看来,由刘心武等一些作家大腕、各类“红学家”引领的又一轮“红学热”,已经裸奔为巨大商业利益驱使的闹剧,更是一场糟蹋曹雪芹原著的娱乐狂欢盛宴。虽说《红楼梦》是一部“禁得住折腾的书”,岂能禁得住如此消费?

 

面对当年绳床瓦灶、举家食粥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实在不齿于谈论商业利益问题。我们还是从所谓红学的新老派别的研究方法,从刘心武所痴迷的解谜探佚,从许多牵强附会的考证和穿越解构原著的创作,来讨论一下这样一部经典名著为什么会像妙玉一样,落得如同烟花巷一般的肮脏处境。

 

    而今市面上的“红学热”已经表明,有些人以高雅的名义啃这本书,无论是“皓首穷经”还是黄口稚牙,其实并非为了《红楼梦》,为了曹雪芹,而是为了别的。或者为了自成一派,或者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争名逐利,甚至是为了娱乐,为了消遣,为了玩弄。如今,红学似乎成了显学,“红学家”也成了大家,《红楼梦》却倒了大霉,连曹雪芹本人也靠边站了。

 

    追根溯源,这其实是跟研究红学态度和方法的错误是密切相关的。本来,无论是作为“红学”“曹学”也罢,作为“文学母本”也罢,我们对《红楼梦》的研究当然应该着重于它的思想和艺术,而对其作者、版本、评点的考据和研究只不过是为前者服务的。但我们的许多红学家和爱好者却本末倒置,有的重新钻进索引派的死胡同,进而痴迷于探秘,这正迎合当下拿传统经典恶搞取乐之风。于是在巨大的商业动机的推动之下,招惹得一些作家大腕和众多的“草根”也蜂拥捉刀,以至出现目前这样荒唐闹剧。如果我们要真诚地继承和发扬他留下的这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就得高度重视《红楼梦》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却一直“热”不起来。

 

 

    眼看着历经200年的“红学” 裸奔向市场,我不知那些红学界的权威老先生们作何感想?作为一个普通中国文化人,我还是想说,如果我们的红学家和爱好者们能够真正淡泊名利,端正动机,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诚心在《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探究上下一番更大的功夫,或许局面不至如此糟糕严峻。《红楼梦》流传到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弄明白它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中华文化遗产,一部多么宝贵的文学母体。我们要真正激活经典,让它免受糟蹋和亵渎,在我们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我奉劝我们的红学家也好、红楼迷也好,都该洗心革面、重新香汤沐浴,然后再向曹雪芹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