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文化哲理之是非观-再发

(2022-05-01 09:17:00)
标签:

真实儒学

文化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儒学哲理及概述

从儒家文化的哲理看,儒家文化致力于发掘人性本原中社会性的善本,通过梳理长远,实现社会性与个体性相维,国、民利益的统一,在国家(君王)率先垂范、教化引导、涵养激励之下,弘扬国民每个人的社会性,从而形成凝心聚力、和谐稳定、繁荣递进的社会秩序,它显然是大国的统治文化。


并且,还应认识到:价值观是是非观的基础,但不能等同于是非观,价值观主要是德的内涵,是非观则主要是行德之道。所以,是非观既是用德(价值观)之标准于一事一务判断对错的准则,更是使德(价值观)所以立、所以广的维护普及方法。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人人之并育不害,故以仁为德,才能明并育不害之理、悟并育不害之道,但如何确定养育、抑害的层次和程度,并能兼顾劝惩、贵贱之差以利物生、道行,则就属于是非问题;所以,儒家是非观以笃行中适为原则,既讲求是非的互动相成,即运用儒家价值观能够判别,是仁义而遵扬之,非恶暴而抑除之(不似理学是非亦笃行仁,故见恶姑恕),更辨求是非之精,即比较各种并育不害之度中,更精于广泛和长远之适者为是,也就是辨别仁义之远大者。但这种辩证是非的抉择,既要有清晰的德与道作为纲常准则,更要有是基于人性贤本、修仁成德、拔人竞德、笃定中适,及以民为本的治事原则的保障层次作为普及辩证观的支撑;从贤本的天赋人同(人人具备的基础),到弘仁抑贪的修身(修成则士的教化激励),再到兼顾并育而容众集智(竞贤而任官,以把控更大的是非抉择),并用以民为本的原则贯穿始终(在率民为政中时刻把握的是非前提),使得从人性到贤德之化的修为主线,和以拔人竞德确定参与及把握是非大小的决策主线,这两条主线相互依托和有效作用,才可确保在至广的范围上(包括官民、上下级、前后任等),辨析仁义之远大者的结果能最大限度地趋同。而确保凡事是非辨别结果基本相同,又是凝心聚力以众志成城、同向尽勉而恒力不懈的基础。这既是儒家普及辩证逻辑的保障层次,更是统一民心的治道脉络。且是非趋同保障层次的完善也是简政放权的基础,以成就实务的高效、公正的及时、俗德的淳化等;如此,每一层级临事不是以候请上级指示为常,也不是畏葸逡巡的顾望,更不是各心异志的逞智求用,而是能够及时做出即便是上级、同僚抑或百姓也皆认可、赞同的决策;否则难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显然,实现这一点的核心在于上下价值观德道的一致程度,及对远近、轻重、大小等的辨析认同,而不在于对某种相同实用目标或措施的追求。所以,任何目标、措施须本于价值观为基来设计和规划,而不能相反(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皆起于人而又终于人,人性有不变之恒,而物用无自善之理,必以人和而生利,不能以逐利而破和,才可使人愈能群而利愈远大。若本于实用目标、措施为基来解析、设立价值观之德道,因其所求同之根只在于用,遂难免功利之驱,而促上下怀利相接、逞智以邀;故论其所谓价值观抑或德道,皆不过是以术求用之术而已,必无人性的天赋人同之实,而只是人人狡理虚饰之表。如此,竞德选拔就变成了竞佞比奸,这也是以术求用之政难以经远的本质原因)。倘若缺乏辩证逻辑的层次保障,即便仍言仁义之远大者,也难免人人相异而莫衷一是,终只能唯于上意(诸如:逆性之学缺乏广泛的人性基础,就会教不行、化不成;没有修身的教化与涵养,就会离乱德道,难有价值观之统一;没有考察实绩的竞德选拔与任官监督,就难免脱离民本,无法聚合人心…等等);其求是之辩证,反倒利于在上者按需俯仰、因用抑扬的弹性是非(比僵化是非更无章可循,甚至害处更大,可不慎哉!)。

以仁义之远大者为是,所以,信陵君擅杀晋鄙夺兵救赵,是施小不义以全大义,故史颂其义;宋真宗不愿苦劳兵民而弃复燕蓟故地,是为小义而弃大义,故世称其耻。《吕氏春秋》言“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因此,确定是非必须精辨于大小、轻重、广狭、远近,这是方法论的问题。首先唯德是笃,从弘扬人性贤本、修身成德到竞德选拔的贯一机制,可以保障精辨是非之目标的统一;儒家是非之辨的目标,是基于并育不害之德,精求养其所育、抑其所害之度的适当,其度越精于适,则越使并育不害的范围涵盖更大多数人、更长远的时期,也就是求对家国天下仁义之远大者,这是儒家德与道(即价值观)的要求。其次集贤广议,虽然德道(价值观)之同保障了精辨是非之目标的统一,但因各人才智之异,仍会在事物角度和层次深度的细节效果判断上,产生对目标影响的不同认定(这是价值观相同下的是非辨析),这就要通过集贤广议和交流,以更加清晰事物发展的全貌才能统一;即便在相同的价值观下,仅依靠个人的心智及好恶判断的是非,其正确性往往仅体现个人好恶,即所谓刚愎自用的一面(这也是一种专治,专于个人好恶,离专暴之政只有一念之隔);而去照搬硬套、生征强引经史典籍中类似事件记载评判的做法,更是类其形而虚其实的沐猴而冠(这也就是董仲舒所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都应因事因时因人“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的具体分析的根本原因);因此,儒家在贵德的基础上,更要求尚贤,所谓贤德居上、集贤广议,主张以循“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本末顺序,通过“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即所谓察征考建)的求是方法,来辨别仁义之远大者遵笃,即为是,其余皆为非(当然,笃大的同时,如能兼顾也应尽量兼顾仁义之小者);同时,仁义之远大者,也是上下、远近皆达于中适,因成同道同理之是,以下之《中庸》析读将进一步介绍。如此,唯德是笃、集贤广议以察征考建之法,求仁义之远大者(更广泛、长远的中适)来辨别是非,其正确性则更多体现社会公意(民本),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更能经得起实践的验证(这种辨证的是非观与当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相似之处,但后者是结果论)。这里还须强调两点:一是所谓仁义之大者,不是简单比较受益者的人数(仁义之大者,确实是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来,但这个大多数是基于天下万民、以至子孙后代而言),而是察所行之道、理,是否符合仁义正道而更利于天下长治久安者也;例如夺一人之财分给多人(施夺而受益者多),其夺取自悖于仁义正道,取者虽喜施此道得利于今朝,也必忧受此道失财于明日,故立足长远,亦不可能认同夺取之道(义云者,长利也),其乐所得之财者既是幸易之获又促其再行施夺(利云者,苟且也),终只能是祸乱社会、害人害己而已,所以,确定仁义之大者,唯义之所云而非言于利也(欲求先施、不欲勿施之类),即所谓“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此人性之天赋人同者也,故圣祖有“合天下之心以为心”之谕(详见六、《大学》析读)。二是能使百姓守义而不逐于利的保障,在于为君、为上者以欲求先施、不欲勿施之心,率先垂范于德道笃行的引导和教化(包括遇有不虞必先自反、先克察下理而全其义,因以调正自身之理,从而不迫臣民悖义而促其守义),才能使上下基于凡事同悦共笃的是非之理而统一价值观,所以,百姓(在下者)是通过一事一务是非辨析和悦笃的积累,逐步走向遵德守道(其轨迹与士大夫、君王相反;这不仅由于古代教育条件有限导致的百姓懵懂者众,也是任何时代,下必效法于上的秩序必然)。显然,在此是非观之下,儒家所求仁义,不是枉己直人或屈君顺民之道,亦非枉人直己或屈民顺君之道,而是人人之性皆得以舒展、上下并育而不相害的中适之道(详见七、《中庸》析读

辨仁义之远大者而遵笃的是非观,行之绝非容易,尤其是作为统治者的君王,其辨别是非,经常面对至广的范围(天下百姓)和至精的抉择(众论纷纭),即“圣人亦有所不能”的情况(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者也),所以,不仅需要察征考建,更需深明拔人竞德、尊贤体敬之义,以求贤德、忠贞之士的辅政察失,才能清厘是非之精、把握其适。因此,“亲贤臣、远小人”,不仅在于促进君王修身成德、维护国家竞贤标准(官风),还在于树德、举政之决策,面对至广、源究至精时,更有助于辨别仁义之大者遵笃,准确把握是非的社会性(民本),即拔贤而能用、善用。而儒家的贤德选拔,是在清厘德道内涵的基础上,对遵奉程度持续考察的竞选,并通过尊贤以德序、长幼(亲亲)以齿序、贵贵以爵序的礼制激励体制来普及彰显(使遵德笃道更深、历经岁月更久、为社稷建功更大者脱颖而出,以便在治理和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既而形成贵德尚贤、贤德居上的秩序规范(儒家礼制体系并非以出身分贵贱、以官爵论高低之秩,而是以竞德为核心的尊贤、长幼、贵贵三者并行的辨证等级更替制度,详见“三、儒家文化之礼”);因而才使得我儒家治道:教得以行、化得以成,价值观得以立、得以广。这样,在以辨析标准清晰和辩证逻辑保障层次充分,来确保在至广的范围上,使绝大多数人的是非辨析结果趋同的同时,又以竞德而贤、尊贤而任、集贤广议,来确保在至精的抉择上,更精于求是的并育不害之广泛与长远;可见,这是一德道而竞贤、集贤达而广议的精辨是非过程(即如魏高闾之言,价值观层面追求贵一,是非层面追求民主,两者的纽带在于一德道之竞贤选拔)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治道是要求更多的贤德者参与国家政治的,因而也使儒家文化有了与现代民主体制结合的基础;在此,有必要强调,只有德道清晰的竞德任贤之广议、兼听,才是统一价值观之下的是非尽辨(这才是民主追求的方向);否则,就成了《吕氏春秋》所言的“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其广议、兼听也就成了价值观层面的民主,因邪说可邀近利以惑公义、险谲亦曲速易而误正途,价值观不一之下,民莫辨其伪、难豫其害,故皆可颇得其受众,遂致众意纷然,必将导致更大的混乱。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议会党派之异,更多是是非观(方法论)之不同,而非价值观之不同。

 --引自 汉朝儒学兄弟渊源的新浪博客“二、儒家文化基本要义的哲理”(《儒学浅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