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经》修身:明之一

(2022-04-14 11:19:34)
标签:

真实儒学

文化

教育

历史

杂谈

分类: 儒学作为统治哲学的治道特色

1)君王(及君子)要“修身”,“修身”是九经的起点,也是儒家为君之道核心要求之一。《吕氏春秋》云:“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曰同气贤於同义,同义贤於同力,同力贤於同居,同居贤於同名。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则薄矣,亡者同名则觕矣。其智弥觕者,其所同弥觕;其智弥精者,其所同弥精”,君以气同臣民者,同之于天性也,其可谓至神,然难有能全面持久行此道者,至多只能在某些局部细节或时点达到同气,故同气的意义在于诚悟元性而能推己及人(不为悖性逆性之政、教;故同气并非仅指成身之源,即所谓兄弟同气者也);以义同者,同之于德道也,若德合于性、道入于心,则可广能久,其可谓圣贤;以力同者,同之于用(目的)也,即已步入求用之道;同居者,同之于形也;同名者,其所能同者仅于名也(连形都已难同);其所同弥精,其同心合力之能越强;其所同弥粗,其异心离散之耗越大。所以,君王(君子)的修身,应自感悟同气之性,而致力培植同义之德道;孟子亦尝以水喻君子修身,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言君子之修必致力于本根,方可源源不竭、能至广大(本根者,性也)。具体地说,就是洞察人性育、害之道至深,而能求并育不害之理、明育害得适之道;求并育不害则须立仁义之德,务育害得适而必笃中适之义,是以君王以仁义为德、以中适为道(为此选大儒之士设置太师、太傅、太保等官职辅佐君德),作为率先垂范的表率,才能引导、教化天下人修身立德之于同义,所以,修身的结果是使自己立德笃道成性,明于礼法、是非,使治道所行并顾于上下、遵于仁义之大者(即秉持中适)。而教化天下人修身立德是通过推行礼法实施的,天下人的修身程度很难显见,只能通过考察每个人对礼法的遵守程度,来评价其修身立德的效果和层次,并对德高者褒,不肖者贬,因此,修身确要使自己做到“齐明盛服,非礼不动”(表率天下于礼),但又远不止“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修身的核心是立仁义之德而成性,其与万民修身的层次相同,也是以仁贪之气的修为为根本,以用智安情的中和之修为保障,最终成欲生情之常适为结果,但又有更高的要求。具备仁义的品质,一是为了能垂范万民,二是能把握治道措施所体现的治道理念贯一、相顺不悖。修身从孝悌亲亲始,使五常贯行于身边五伦,再推及百姓,方能起到垂范作用;同时,要体察民生关切,恪守中适之道(上下并育同悦之道),并以此作为治道理念。

在立德守道的率先垂范下,还要明于对百姓的引领、教化之要,在于以仁义通贯礼法、以臣民之互动判察治道之得失,方能持中庸以同上下;为此,要树立辨别仁义之大者(中适之洽)而遵笃的是非观,即所谓循“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建诸天地”的察征考建,以辨豫于仁义之大者,具备见微知著、由始知末的智的能力;其中,“本诸身”的起点就是对修身之立德、明道的要求,而形成见微知著、辨笃仁义之大者的清厘是非的能力是修身追求的结果,这在君王叫“明”(明本末、轻重、安危、微著的是非之端也,这也是做到“贤”的基本前提);同时,若德恒于人性(天赋人同)、道凝聚众心(并育不害),则凡事之规划得立于本也,本清则末自正,所谓纲举目张也,故民易从而事简、功效著而长远。

明者,见事之本末、动之变化于初也;所以明者,德、道也;明由修身渐知德化之深,以至“不敢自是”的层次而来(也是基本认清了德道内涵与运行特征的修身结果)。“语曰:‘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此浅言也。夫圣人岂无过哉?惟圣人而后能知过,惟圣人而后能改过。孔子谓五十学易,可无大过。文王视民如伤,望道如未之见。是故贤人之过,贤人知之,庸人不知也。圣人之过,圣人知之,贤人不知也。欲望人绳愆纠谬而及於其所不知,难已”;故只有通过修身不断提高遵德笃道的层次,“反之己真知其不足,验之世实见其未能”,才能“常欿然不敢自是;此不敢自是之意,流贯於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争切磋,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夫而后知严惮匡拂,益我良多,而顺从不违者,推己而坠之渊也”;如此,才具有能明之质。孙嘉淦此言揭示了修身、笃德、自明而后听谏、尊贤的步骤次序。并且,明源于修身(包括自笃和纳谏),非源于苛察;以明主察是求德道之贯一,以察主明则指摘细节,必重末而忽本,亦使下手足无措,焉得集众智之力(明者,明于大小、远近、轻重,本德与道于仁义也。察者,察于得失、功过、利弊,本文法及上之好恶于言行、治效之类也)?明代刘安尝谏言:“人君贵明不贵察。察,非明也。人君以察为明,天下始多事矣”,则进一步阐发了明与察之异:明是明德道之守,以人君先明率笃,而后是百官明且能笃(竞德选拔),而后是百姓皆明愿笃(率笃下的教化),体现的是上下凡事皆能顺人性而弘贤本,即便有失,上下也皆知互动调正的方向,遂成一心而能群,无往不克;察是以上监下的察下奉行上旨之偏失与否,体现的是以上意而统天下万机,若上意笃于德道,则可谓以明主察,只要凡事以德道为纲而充分与下互动,就仍属明以率导的内涵范畴;若上意偏离德道,则就转入凡事仅以一己之理为取舍而不顾念他人之理的自是方向,且察的力度越大,这种刚愎自专的倾向就越显著,即便有失也不得修改、更张,终难免不事与愿违以至离散人心。总结而言,明与察之异,在于明是人人皆有、皆知的治事原则(源自人性贤本的德道),是立足长远就可达成一致的逻辑,故有上下统一的笃行、维护之力(明非一人能明,而是使人人皆明;人人皆明而诚,本身就是主动的察失防弊),即便少有违拗或稍行偏失,也会被广大的其他人指出而复正;这是以察治事所做不到的,故以察为明、以察治事的核心是凡事只笃一己之理的自是。秦始皇因统一六国之功而自是至极,“遂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罚”,故速葬了秦历经数百年之图治基业;由是可见,自是必有所矜,一旦自是则必以察为明,祸乱亦随即而起。“明”体现的是对中适之度的预判和把握,又分知仁之明、知义之明、知人之明

--引自汉朝儒学兄弟渊源的新浪博客:十、儒学统治机理的构架(一)儒家治道以对君王的九经规范为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