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太子奶”被外国投行并购的可能?
(2008-11-03 20:37: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如何看待“太子奶”被外国投行并购的可能?
据媒体报道,面临资金断链的太子奶集团不久将可能被英联、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三大投行全面收购。太子奶内部人士宣称,高盛等机构组成的资产清算团已进驻并接管太子奶。一些国内舆论认为,太子奶的被外国投行并购反应了一个危险的趋势,即外国投行可能借助国内乳业的公信危机入主企业,并通过打压、雪藏国内知名品牌,最终摧毁中国民族乳业,达到控制中国乳业市场的目的,必须设法予以抵制。可问题在于,首先,并非高盛等投行“招惹”太子奶,而是太子奶主动“引狼入室”。由于盲目扩张,盲目投资,早在2005年,太子奶的利润已降到0,而诸多基建项目仍在进行中,资金面早已面临断绝之危险,为此太子奶管理层2007年在开曼群岛注册“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并出让30%股权给三大投行,换取7300万美元的注资。而此次由太子奶大股东李途纯透露的、新的股权转让,涉及注资额仅3000万美元,还不到去年的一半。显然,早在“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外国投行早已进入太子奶,而且主动的一方是所谓的“受害者”太子奶集团,所谓借助公信危机入主云云,实在有失客观。事实上包括达能、恒天然、安婴儿等众多乳业巨头,早已通过各种形式,和中国乳业巨头有股权的交集,此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外国品牌奶粉固然在某些领域因国产奶粉的失分而得利,但其在中国的投资及部分使用中国原料的产品,同样是事件的受害者。抛开这些不提,仅就它们(包括外国乳业巨头和投行)早已进入中国乳业控股者行列这一事实本身,就已证明“危机论”的难以成立。其次,据国内舆论披露,大股东李途纯可能早在一年前,就因签署一项所谓“对赌合同”,而失去了控股权,不论是否属实,与高风险的投行共舞,在融资过程中主动参与如此难以控制的金融项目,其控股权的丧失,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自身的管理和责任缺失,“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蛋的问题,终究还得从蛋本身去找原因。不仅如此,据李途纯自己多次声称,他已完成对太子奶中国有股权的收购,使太子奶变成纯粹的民营企业。如果如某些舆论所言,乳业真的是事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性行业,对股权转让应予控制,那么首先应控制的,是由李途纯并购所引发的国有股权流失,而非李途纯私人股权的第二次流失;如果乳业并非这样重要,而是普通行业,那么李途纯的收购无问题,三大投行可能的并购又有什么问题?还应指出的是,太子奶本身并非中国乳业的支柱性企业或骨干品牌,其主业系含乳饮料而非乳产品;不仅如此,这家1996年诞生的企业,成立伊始,就以照搬保健品“铺终端”促销模式、搞“铺天盖地”,在短时间内让“每天一杯太子奶”的广告红遍半个中国,又在很短时间内轰然崩塌,几乎陷入灭顶之灾;2002年这家企业奇迹般复出,旋即又在更大投入规模上重走6年前老路,其今天的局面,许多圈内人冷眼旁观,早已预言。值得一提的是,被太子奶集团和李途纯本人炒得沸沸扬扬的这次收购,在国外媒体上却几乎没有被提及,唯一提到此事的加拿大《销售与经营》网站11月3日的报道却称,李途纯转让股权以换取3000万美元注资的消息“已被证实是不真实的”,尽管报道也提到了三大投行可能的收购与接管。真相究竟如何,是真实并购,还是太子奶此前早已施行过多次的“舆论噱头”,企图以此缓解资金和债务压力,吸引真正的买家,仍需拭目以待。
前一篇:茅盾文学奖的慷慨和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