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的慷慨和吝啬
(2008-11-01 03:57: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著及其他 |
茅盾文学奖的慷慨和吝啬
茅盾文学奖也许是天底下最慷慨的文学奖:自1982年迄今不过7届,获奖作品已多达31部(还不包括两部获荣誉奖的),平均每届4部半,与之相比,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每届获奖者通常仅1人,多数国家的文学大奖,每届获奖作品也仅1、2部。
但它也许是天底下最吝啬的文学奖:当初规定3年1届,实则最长间隔拉大到6年,须知这个奖项并非如诺贝尔文学奖“对人不对作品”,是对一名作家一生创作事业的盖棺论定,而纯粹是对作品的评价,如此长的间隔,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外国同类奖项通常一年一届,而在有些国家,如日本,芥川、直木两大奖,每年要评选两届。
照理说如此慷慨的文学奖,应该有最强的代表性,更何况奖项评选规则里还有“原则上获奖者不重复”的规定,可从第一届翻到第七届,26年过去了,获奖者却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老面孔,近几届更都集中在50、60年代的作家圈内,是“野无遗贤”,风景这边独好,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一个每届动辄选出3、4部“最佳”的文学奖,获奖者却总在小圈子里打转,终究是有碍观瞻的。
照理说如此吝啬的文学奖,应该有最强的权威性,正如4年一度的应氏杯围棋赛,其冠军的成色被普遍认为比一年一度的“三星杯”、“富士通杯”足一些一样,但不论入围名单还是获奖作品,近几届的争议甚至非议都很大,而且一届比一届大。
给人的感觉是,茅盾文学奖不太把当今文学创作的主力军当回事儿,而后者也似乎同样不太把矛盾文学奖当回事儿,这对于号称中国最高文学奖的奖项而言,是颇有些尴尬的。
有关方面显然也试图努力改变这一局面:颁奖典礼改革了,奖金也提高了,原本高高在上的评委,也偶尔出来发个言,讲个话,对70、80后愤愤不平的作家们安抚几句。
问题是,作为一个文学大奖,其权威性、代表性的体现,并非仅仅做上面这些皮毛的、有限的事,就能得到解决的。
各国文学大奖中固然有芥川奖这样高达100万日元的,但也有如法国龚古尔奖这样奖金仅10欧元还需食宿自理的,但不论奖金厚薄,其评委的代表性、权威性却可以通过遴选的公正、客观,和获奖作品的深孚众望,得到圈内外的共鸣和认可,法国龚古尔奖获奖者有些来自太平洋、加勒比海的海外领地,往返巴黎领10欧元的奖金可谓赔本赚吆喝,但获奖者从此便身价百倍,成为出版界和书评届的宠儿,和市场的赢家(虽然跟畅销书作者没法比),以及一系列国际性文学大奖的常客,与此相比,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又有几部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传统文学的衰微是普遍性问题,作家的新老交替、作品的继承与创新,也是永恒的、世界性的话题、难题,但难不代表不去做,更不代表总在小圈子里打转。茅盾文学奖迄今已历7届,新生代评委寥寥无几,本届23名评委,40岁以下者竟仅有1人。如果说,当前商业文学市场走红的某些新生代作家的确有其缺陷,或者难入大家法眼,那么,中国之大,又何至于每届总是那些老面孔晃来晃去?如果说评奖重在鼓励深入生活,那么难道只有50、60年代人的生活才是生活?难道中国长篇小说届,比中国社会更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不可否认,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当今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的确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有过于市场化、媚俗化的缺陷,而出版社对市场流俗的迁就甚至迎合、鼓励,更让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坚持严肃文学的道路、遴选新一代的优秀作家、作品,也就变得格外艰难。惟其艰难,才要求评委和主办单位能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增广自己的耳目,能够深入当今社会和当今文坛,放下架子,熟悉和了解更多的新人、新作品,能够站在文学潮流的高处、前面,高屋建瓴地引导当今长篇小说创作的趋势,“千里马常有”,中国之大,所谓“野无遗贤”,无非是囿于狭隘的视野、促迫的小圈子,而空入宝山罢了。
慷慨也好,吝啬也罢,茅盾文学奖的现状和影响力,显然和其应有的地位不太相称,作为主办单位和评委们,与其抱怨时代之不公,不妨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已不再贴合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