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和黑非洲其它沿海民众一样,喀麦隆人最爱穿花衣服,不论是男是女,能穿上一整身色彩斑斓、花型时尚的花布衣,都可算最幸福、最体面的事。由于地处西非和中非之间,不论西非流行的平花布,中非时髦的“康佳”独花布,还是当地独有的提花印花布“巴赞”,都可在杜阿拉、雅温得等城市的街上看见。
不过喜欢归喜欢,以前要置备一身花布衣可是花费不菲。用线扎、蜡染、臼捣等复杂的传统手工艺,把手描纸剪的花型一个工序、一个工序染在上等棉布上,再手工制成衣服,通常来说,一个成年人从头到脚,需要四米这样的花布,和至少三天时间。喀麦隆并不富裕,因此花衣虽美,却是奇货可居,除却少数名流、富者,寻常百姓只有望衣兴叹的份儿。
后来北邻尼日利亚人和欧洲人合作,发明了机器蜡染工艺,生产的花布色彩鲜艳,花型准确,质量不亚手染布,产量却可大大提高,已往从染色开始需等上三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好的一身衣服,如今从买布到缝纫只需坐上两小时就行了。但这些洋货成本不低,价格也不亚手染布,一般家庭的民众只能在逢年过节时咬牙扯上一身,然后缝了又补,穿了再穿,直到连花型颜色都难以分辨也不舍脱下。
这一切随着印度人、然后是中国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中国、印度的蜡染花布质量不亚于欧洲货,价钱却便宜了差不多一半,让手头拮据的当地人着实惊喜不已。虽然欧洲人一直抱怨,虽然从花型、色彩上相比,它们和昂贵的欧洲货多少还是有些差距,但毕竟买得起、穿得起的人明显多了,街上的色彩也更丰富了。
然而蜡染花布的成本终究较高,大多数当地人还是难以消受,这次当地商人和中国人共同想出了方法,先是用印染代替蜡染制出“仿蜡花布”,不久又变戏法般接连推出在不同档次底布上套印蜡染花型的新品,这样一来,原本买不起的买得起了,原本一年只做一身的,如今一两个月就能换身新的。
聪明的当地人当然明白“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道理,虽然花型、颜色看上去都差不多,但价位不同的花布,不论布的品质,还是印染质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这有什么呢?时尚和色彩不再是少数富豪的禁脔,而成为每个喀麦隆人都可享受的快乐,正如当地人所言,如今谁都可以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鼓声中尽情地旋舞了。
由于花布变得便宜,对于当地人而言,换一身更时髦的花衣服,也变得越来越寻常,越来越频繁,以前一个颜色、一个花型热卖几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90年代后期,浅咖啡色流行了六、七年,可进入21世纪后,从绿黑到蔚蓝到桃红再到绛红,短短两三年间流行色竟变了四次,如今的商人们必须绞尽脑汁,不停求新求变,才跟得上愈益挑剔的当地人口味的变化。
今天喀麦隆城市的大街上依旧彩衣飘飘,而且较比过去,色彩更丰富,花型更斑斓,不但有传统的几何图案、动物造型,甚至电灯、飞机、火箭、风扇,也被用各种夸张的色块和线条,搬到了爱美的喀麦隆人衣服上。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这是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从喀麦隆人花衣的变化上,您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