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散文随笔 |
非洲国家许多并不富裕,在文化领域内的消费水平也不高,来自遥远中国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对他们而言通常缺乏吸引力,只有一类产品例外,那就是和“功夫”有关的东西。
不论是北非阿拉伯国家,还是西非、中非、东非的黑人国家,电影院里最叫座的,永远是中国功夫片,成龙和李连杰,在许多非洲人心目中不但是中国人的象征,更是超过任何天皇巨星的顶级银幕偶像。不但影院,街角、路边随处可见的音像店铺,家家都有中国功夫片碟片租售,从最新的《霍元甲》直到爷爷辈的《猴拳》、《猛龙过江》,一概抢手得很。
中国功夫片的旺盛势头还连带出许多边际效应,在非洲许多城市里都有中国武馆,收费不菲,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武馆的教头只是在中国学会点儿皮毛的当地青年,有些则更好笑——曾有一位中国青年在索马里,被人误将广播体操当作拳术,阴差阳错地收了不少门徒——,但这都不妨碍它们门庭若市,财源滚滚;更有趣的是,非洲最受欢迎、有中国人形象的电子游戏,也是以对打为内容的《真三国无双》,以至于许多非洲人提到貂禅,都以为她是个手使大锤的女英雄,因为这游戏里就是这样塑造的。
其实中国在非洲推出的文化产品远不止这些,使馆文化处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不说,就算民间作为商品输入的碟片,也是琳琅满目,什么题材都有,为什么这些反倒都不如似乎没什么推广背景和力度的功夫片受欢迎呢?
“中国文化很神奇,我们都喜欢,但太深奥的东西我们不好懂,”几乎每一个音像铺的伙计都会笑着对您这样说:“工作、生活本来已经很辛苦,如果连看个电影、读个书都这样累,就不太舒服了,功夫片好,就算听不懂,看他们一动手就差不多明白了。”
的确,别说碟片,甚至许多在电影院或咖啡馆上映的功夫片,都是国、粤语对白,有些干脆连字幕都没有,但观众们仍然爱看。新鲜、好懂、轻松,正是这些中国功夫片打动当地人的奥妙所在,正因为此,他们会喜欢《少林寺》、《醉八仙》这类国内观众觉得土气、过时的老片,却认为成龙最近的新片不好看,《卧虎藏龙》更是味同嚼蜡。
至于其它的中国在非文化产品,不是不好理解,就是缺乏趣味,自然不受青睐。70-80年代,国内东方歌舞团几乎每年访问非洲,却没在当地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在他们眼里,非洲歌舞跳得最好的正是他们自己,为什么要看这些初学乍练的中国人来唱来跳呢?
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是最难的,不论最终希望达到怎样的目的,一开始只能用新鲜、好懂、轻松的文化产品来吸引陌生的观众,以调动他们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在中国,最先流行的美国影视,不是“歌好听”的《音乐之声》,就是“动作好看”的《加里森敢死队》,一个中奥妙,和非洲所发生的一切相比,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个中奥妙,却无疑是殊途同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