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遥游思

(2005-05-30 10:46:21)
分类: 汤镬集
平遥游记

为什么山西的民居保留得如此之多,如此之完整,可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之前我对山西一无所知,只记得阎锡山在这里的丑事;这番去了平遥,去了双林寺,又去了王家大院,我对于旧时军阀的印象,好玩可笑之外,竟添了些唏嘘和同情。被埋藏在历史的冷灰中的,除了这样可见可触摸的遗产,不知还有几多真相啊。

平遥古城是如何名播海外的,我倒没下功夫去追究;但是觉得在国内的地位,其实并没有引发足够的重视。我去过敦煌,我以为在敦煌我摸到了中国文化的根底。在多年的彷徨歧路中,我一直以为中国是没有民间生活的,除了帝王贵族,就是劳苦大众;即使曾经有乡绅族长主持社区事务,树碑立坊,修桥筑路,建学修庙,也无非一些土豪恶霸小财主,为了博得美名,偶冒傻气而已。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也无从建立起自足的个人生活方式,更加无法在民族记忆中留下自己的声音和印记。而在我多年来漫长的寻觅中,我没有找到足以提供中国曾有民间生活存在的证据和印痕。我经常为此发出悲叹,悲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猥琐,卑下,可怜可鄙,不足一瞥。

我承认中国人这些年来犯着民族文化焦虑症,自卑、不自信,底气不足,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很多,说得头头是道;对内则怀疑、幽怨、鄙视,崇洋是普遍的,自卑是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族文化这个根,似乎已经被斫断;我们所谓的继承和传统,其实是无尽的漂流;不是故乡放逐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逃离了故乡。

从打倒孔家店开始,从一次又一次对于文明以及负载这文明的人和事物的践踏开始,这个曾经的文明之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逃亡漂泊之旅,并且毫不犹豫地重新堕落为野蛮民族。看似在奔赴向新世界新家园,但所遇都是流沙幻想的空中楼阁;我们恐惧故乡的牵袢,更害怕来自故乡的千丝万缕的牵连,自然也无法获取故乡的支援,既谈不上反哺,亦不可能为故乡补充更多生命力。故乡,是我们已经羞于回望的废墟和死地,因为我们并没有获得梦想的锦衣和奖赏。

在平遥,我为曾经的愤懑和激奋羞愧。漫步在青石和灰砖之间的古巷,看到曾经的殷实和满足,有一种恍惚的感动;在文庙看到乡贤祠,有微微的惊讶。平遥,似乎以亲切的方式,唤醒了已经隔绝的记忆。我确认我们的祖先,就这样生活过,而且会继续如此生活下去。我在双林寺看到几百年来没有败落净尽的佛刹,不禁生起劫后余生的喜悦,这千年的古刹的平安,也许是一种命运独特的眷顾。

王家大院,现在已经被誉为是民间故宫,家谱表明这个户族的成长智慧。最有意思的是一段关于王家大院败落的描述:“后来为继承香火虽又过继了一个曾孙,这曾孙竟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仅以964两白银便将偌大宅院统统卖光,而自己甘愿流落街头乞讨。”我看到这里,却觉得看到了中国人生存的智慧眼光。那是个百年大变的前夜,之后的一百年间,是中国人互相屠戮相互为战的一百年啊。也许这样的出路,反而是彼此互存彼此相保的法子。

王家大院,一个平庸的中等家族的生存方式。繁衍,挣钱,求取功名;读书,饮酒,置田买地;修房造屋,救助乡邻。成年男子负担着养家的重担,妇女们统管家务;子侄们在乡学读书,未出阁的姑娘在绣楼上纺织。入夜,灯火在大院次第升起,雇工们收活回来在后院摆开了餐桌,家长们在灯下算计着家族的收支前程。时代变迁,大难当头,所有活着的人都长眠在地下,只有着被精心保留下来的遗迹,见证着岁月流转,传递着生命的记忆,文化的血脉。

平遥之行是可纪念的,这简短的行程使我摸到了中国民间生活的根底。那些依然矗立的老建筑向我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实还活着,并且活得有滋有味,完全不劳人忧心和焦虑。遗失的错觉仅仅基于遗忘;而这个民族曾经活跃富足的民间生活,无疑在等待着更多更充分的寻找和挖掘。

5/28/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孤独如梦
后一篇:七月·答客问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