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今文观止 |
六月初,社区搞了一个左岸休闲文化广场,其实也就是大排档,卖些啤酒凉菜烤串,勉强供大家消暑。从上个礼拜起,还放《地道战》、《罗马假日》之类的露天电影,伞盖婷婷,觥筹交错,人们吆三喝四打牌喝酒,一片升平景象。我每晚从那里路过,偶尔停下吃杯炒冰,跟同事闲扯几句,打发难得的片时闲暇,那时节向晚的余辉散尽,凉风从西山吹下,瓦蓝的天空,好像叫人心里也生出空阔的透彻感。
2005年的北京生活,从正月初八返京后直到五月中旬,没有一天是有闲的,也没有一个周末是没有事务安排的。如此忙到了六月份,刚喘口气,便又病倒,于是一月有余,都算缠绵榻上,虽说小恙是福,但是生命活力下降,不仅令发工资的老板对我生出失望之情,就连我自己,都厌烦了寡淡无味的苦行生活。但是,也无法可想。
德意志菜桶在一个跟贴里面说我到了北京以后,因为环境的变化,我已然从愤青而摇身成为小资,锐气尽失,战斗力下降,不复峥嵘。他这个感觉,我自忖很多朋友可能都有,只不过很少讲出来而已。于我自己,这也是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以在此一并答之。
我到北京,所谓“人往高处走”的老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就是我到了一个比原来好很多的地方。这样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比这复杂的多。从清闲的公务员,到忙得没有时间喘气的写字楼白领;从一个容易找到优越感的小城,到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各种等级和圈子的混杂,除了叫人疲惫和摸不着头脑,更容易心生厌倦,优越感跑得无影无踪,而且生活质量的不能够保证,难免叫人焦虑烦躁。
初到北京,有朋友说我不是来闯荡的,这话我当时是承认和理解的。现在我是否仍能保持这种达观和洒脱呢?姿势好看罪难受,我得承认生存压力作为每个城市人的焦虑症源泉,也不可避免地辐射到我身上。但是,这不是我要谈的主题。生存和焦虑乃是人生之常态,在北京有,在汉中也有,区别只在于隐显和程度轻重而已。这都能对付过去。
还是说正题吧。譬如,小资或者愤青,或者,不那么概念地说来,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究竟可能会有哪些机缘在起作用。而我,是不是到了一个大的有如汪洋一般的城市里以后,我的锋芒,也果真被淹没与众了。
当我没有置身于传媒业的时候,有很多朋友在业内,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认同,能够达到很丰富的层面。进入传媒行业以后,我和这些朋友成了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的同事,我从一个场外的评论者,进入场内,成为一个生产者。这个转换很明显,而我的立场和言论,也必然发生变化。
左右一锅烩曾经说过知识分子的弊端之一即是把表达当作行动本身。当我置身场外的时候,表达是我的参与方式;当我置身场内的时候,我成为业内的工人,直接参与了建设或者毁坏的工程,那么,表达,自然就不再常常出现。是以,我的锋芒,不再体现在论坛上。
我的生活和兴趣所在,并不在于这冬春风沙弥漫、夏天烈日炎炎毫无风花雪月情味可言的北方。但是北京仍是我喜欢的城市之一。北京大气,自由,宽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可能性,而这正是我当初孜孜以向往的。家里人也一口咬定我是读书种子,毫不同情我的饮食习性和游荡习惯,就这么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了北京城。好在朋友们对我很好,同事们对我也很好,上班之余,读书看电视,也算过得去。
说到这里,其实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既没有回答锋芒是否如旧,也没有回答锋芒去了哪里。人生多变,不变的只有一颗无法停止探索的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延展了我的生活轨迹,新事物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这世界的眷恋和爱意。我对一切充满勃发的热爱:我来过,活过, 爱过。
做喜欢的事情,是我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和原则。远离你所不喜欢的,靠近你所喜欢的,做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成为在这个黑暗、混乱、茫无边际的城市里,唯一的指路明灯。
2005-7-4
2005年的北京生活,从正月初八返京后直到五月中旬,没有一天是有闲的,也没有一个周末是没有事务安排的。如此忙到了六月份,刚喘口气,便又病倒,于是一月有余,都算缠绵榻上,虽说小恙是福,但是生命活力下降,不仅令发工资的老板对我生出失望之情,就连我自己,都厌烦了寡淡无味的苦行生活。但是,也无法可想。
德意志菜桶在一个跟贴里面说我到了北京以后,因为环境的变化,我已然从愤青而摇身成为小资,锐气尽失,战斗力下降,不复峥嵘。他这个感觉,我自忖很多朋友可能都有,只不过很少讲出来而已。于我自己,这也是个很明显的变化,是以在此一并答之。
我到北京,所谓“人往高处走”的老话,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就是我到了一个比原来好很多的地方。这样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比这复杂的多。从清闲的公务员,到忙得没有时间喘气的写字楼白领;从一个容易找到优越感的小城,到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各种等级和圈子的混杂,除了叫人疲惫和摸不着头脑,更容易心生厌倦,优越感跑得无影无踪,而且生活质量的不能够保证,难免叫人焦虑烦躁。
初到北京,有朋友说我不是来闯荡的,这话我当时是承认和理解的。现在我是否仍能保持这种达观和洒脱呢?姿势好看罪难受,我得承认生存压力作为每个城市人的焦虑症源泉,也不可避免地辐射到我身上。但是,这不是我要谈的主题。生存和焦虑乃是人生之常态,在北京有,在汉中也有,区别只在于隐显和程度轻重而已。这都能对付过去。
还是说正题吧。譬如,小资或者愤青,或者,不那么概念地说来,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的转变,究竟可能会有哪些机缘在起作用。而我,是不是到了一个大的有如汪洋一般的城市里以后,我的锋芒,也果真被淹没与众了。
当我没有置身于传媒业的时候,有很多朋友在业内,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认同,能够达到很丰富的层面。进入传媒行业以后,我和这些朋友成了较为宽泛的意义上的同事,我从一个场外的评论者,进入场内,成为一个生产者。这个转换很明显,而我的立场和言论,也必然发生变化。
左右一锅烩曾经说过知识分子的弊端之一即是把表达当作行动本身。当我置身场外的时候,表达是我的参与方式;当我置身场内的时候,我成为业内的工人,直接参与了建设或者毁坏的工程,那么,表达,自然就不再常常出现。是以,我的锋芒,不再体现在论坛上。
我的生活和兴趣所在,并不在于这冬春风沙弥漫、夏天烈日炎炎毫无风花雪月情味可言的北方。但是北京仍是我喜欢的城市之一。北京大气,自由,宽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和可能性,而这正是我当初孜孜以向往的。家里人也一口咬定我是读书种子,毫不同情我的饮食习性和游荡习惯,就这么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扔在了北京城。好在朋友们对我很好,同事们对我也很好,上班之余,读书看电视,也算过得去。
说到这里,其实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既没有回答锋芒是否如旧,也没有回答锋芒去了哪里。人生多变,不变的只有一颗无法停止探索的内心。对未知的好奇延展了我的生活轨迹,新事物的出现激发了我对这世界的眷恋和爱意。我对一切充满勃发的热爱:我来过,活过, 爱过。
做喜欢的事情,是我对自己唯一的要求和原则。远离你所不喜欢的,靠近你所喜欢的,做你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成为在这个黑暗、混乱、茫无边际的城市里,唯一的指路明灯。
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