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雪突降,到中午12点,已造成首都机场200个出港航班延误。首都机场增派了60名机场服务大使在三个航站楼内对旅客进行引导,妥善安排旅客休息。市政府有关部门则要求全市具备点火条件的供暖单位开始陆续点火,为市民提前送暖。(新华网
人民网)
北京上次这么早下雪,是1987年。22年过去,现在的北京和当年的北京早已不同。市区变大了,人口增多了,情况也更复杂了。
昨天早晨,醒来的人们都在为大雪感到欣喜,气象台预报的雨夹雪竟然变成大雪,让人意外。但到了晚上,很多人都笑不起来了,因为暖气仍然是冰凉的。有关部门宣布提前供暖的消息在下午发布,那个时候,的确有部分单位、学校、小区开始了供暖,但仍然有地方没有供暖,个别小区连试水都没有完成,就算想立即生火,也来不及了。
能供的已经供了,不能供的依旧束手无策。
同样感到郁闷的是在首都机场等候飞机的人们。人民网署名文章说,前往杭州的CA966航班延迟12个小时仍未起飞,因为飞机要排队除冰。在这么长时间里,乘客只得到两个烧饼和一瓶矿泉水。创新工场总裁李开复在自己的微博客中抱怨,自己在机场呆了17小时,12小时未进食,一些乘客冷得直打哆嗦——这些,都与某些报道中的“秩序井然”大相径庭。实际上,要保证数万滞留乘客的饮食、休息、转签与安抚,并不是机场说的那么简单,增加60个人手就够。
大雪带来了很多疑问,既然气象台能够在某些时间做到“精确预报”,为什么另外一些时间做不到了?首都机场为什么不能预见可能出现的滞留,提前关闭机场,或者告诉乘客不要来机场?供暖单位为什么不能按照气温的下降程度供暖,而一定要等待有关部门的通知?同样,雨雪天气,路灯是不是该延长照明时间,而不是机械地按点熄灭?令人关注的还有那些城市中的流浪者,他们在气温突变的时候能不能得到救助,是否安全?
既然很多人愿意按照规定来办事,那么规定的与时俱进就成为必然。随着环境的变化,北京实际正在成为一个气候多变的城市,10月18日的大风和昨天的大雪,就是在对这座城市的应变能力进行考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些措施,修改完善规定,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尤其是要关注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发生意外。
当然,这个城市的居民,也应该主动做好防护。不能什么都指望别人,提前准备些家用取暖设施,不要自己冻着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