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

(2015-11-23 15:40:00)
标签:

常朔

荐书

燕赵都市报

文化

分类: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

常朔荐书《燕赵都市报》(十)

《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雷颐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
推荐人:常朔(诗人,现居石家庄)
    雷颐先生在《历史的裂缝———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的“跋”中引用了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名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将永如幼童。”西塞罗是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此句可谓犀利,有其雄辩滔滔的范儿。滔滔的雄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西塞罗的这句话里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这种对历史冷静甚至冷峻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依然颇受教益。我们不愿意“永如幼童”,于是我们对“出生以前发生之事”从漠不关心到处处留心。
    对于“出生以前发生之事”,我们虽然留心搜集,然而我们刻意搜集来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吗?或者接近于真实吗?想必这种疑问一直萦绕在不肯盲从的读史者心中。雷颐先生便是这不愿附和的读史者,他借《历史的裂缝——— 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直抒胸臆。在历史的脆弱地带——— 裂缝处,雷颐先生所思尤多。那些所谓的的历史定论,在雷先生看来,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清议浮言”往往遮掩了很多历史的真相,使所在局中的历史人物难堪重负,如李鸿章所言“百喙难明,徒为浩叹”,这是历史之重,非一言所能道尽。那就默思不言吧,细读《历史的裂缝——— 近代中国与幽暗人性》,或许能有所心会。

书摘

    他知道达成的协议当然于中国不利,肯定会有“清议”强烈反对。对此,他讥之为:“士大夫清议浮言,实未谙悉机要”,但“内外诸当事为所摇撼,于本案情节视若淡漠。此时不才即焦头烂额,于事何裨?”其潜意思是说事情之所以发展到现在难以收拾的地步,责任都在与此事有关的“内”(总理衙门)“外”(边疆大吏)大臣们听信了“清议浮言”,现在我焦头烂额也没有办法。短短一句话,即将责任完全推给了别人。
    李鸿章用心颇深地将几天前给总理衙门的信中曾谈及的威妥玛取出的咸丰十年九月寄谕稿照钞附呈,并深感叹威氏不知如何看到此谕,结果威氏“挟彼疑此”,自己只能“百喙难明,徒为浩叹”。连如此核心机密都为对方获得,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不知总理衙门各位大臣读完此函作何感想,又有何办法。
    在随后紧张的谈判中,李鸿章在个别问题上有所争辩,但基本上满足了威妥玛的全部要求。1876年9月13日,双方正式签约,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使国家、民族权益进一步受到损害的《烟台条约》。
    事后、尤其是尘埃落定百年后分析当年决策者的成败得失确实容易,置身漩涡中心、一念之差就关系国家民族生存荣辱的当事人所承担的责任与压力当非他人、更非后人所能体味。因此历史研究的目的、起码主要目的并非盛赞或严责前人,而是通过对其成败得失的分析,为后人提供前车之鉴。

 《燕赵都市报》2015年11月21日)
                      网址链接:http://epaper.yzdsb.com.cn/201511/21/56366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