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斋夜读笔记(三十八)
(2008-07-25 20:12:09)
标签:
爱在中国行素心斋夜读笔记文化 |
分类: 素心斋主常朔读书笔记 |
王维是一个醉心禅宗深谙禅学的佛教徒,《旧唐书.王维传》说:(王维)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斐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在辋川“啸咏”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秋山的一个雨后黄昏,在淡淡的凉意里,松间的明月,石上潺潺的流水,无一不勾勒出一个爽洁而淡雅的山林世界”(王宁语)。诗中流荡的悠悠禅意,慢慢涵咏,真有一种疏窗照景、暗香涌动的情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以一“空”字领起,不经意间便有禅意入怀。张谦宜《茧斋诗谈》中谈到此联:“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这寥寥十字,便营造了一种既淡又浓的氛围:刚刚被新雨轻柔地爱抚,山谷分外地幽深空寂。晚来的天气是那样的沁人心脾,充满了秋意的清新。这分明是一幅淡淡的水彩画,正如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首联以“空山”二字拓开去,“不假雕绘,不加藻饰,细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实,让读者自己在头脑里形成画面”(袁行霈语),这种不着痕迹的画意与诗意的相互渗透,与王维《鹿柴》中的前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同样是以“空山”领起,同样是深山丛林幽邃的环境,令人在意象的重叠的中有进入世外桃源之感,这样的简约最是令人神往,也是最能打动人的。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诗中流露出的“简洁与鲜明”,是最让人心旷神怡的:朦胧的月光洒在如盖的松林,月色也摇曳着松的影子。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泻,发出淙淙的清音。月亮、松树、泉水,这种天然物象,回归到瑰丽的人类世界,就成了个高洁情操的化身。宋徵璧在《抱真堂诗话》中说:“王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魏文帝‘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俱自然妙境。诗人用“参于造化”的妙笔,构建了他理想的世界。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右丞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极是天真大雅,后人学之,则为小儿语也。”唯其天真,方能大雅。诗人的用字是那样的简约,但正是这种最本真的简约,才会增添“生动的光感”。在这样令人激动的“生动的光感”中,你会发现,王维和他的前辈山水诗人都偏爱那些冷色调的自然景物,如谢灵运的“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王维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种“冷色调”其实是一种诗意的过滤,或许自然中的“静美”较之于“壮美”更有一种持续而柔软的力量,或许对“冷色调”景物的歌咏更容易让诗人笔端清澈,绘事如画。这样“天真”的笔调和“清幽”的气象,后人是极难得其神韵的。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种生动的景象,活脱脱宛在目前:竹林深处漾出阵阵清脆的笑音,那是洗衣回家的姑娘们在追逐玩嬉。小河中莲叶田田,那里有顺流而下的渔舟正戴月归去。在明月松间之中,生活这样一群快意勤劳的人们,“竹喧”“莲动”之间承载着这些人无忧无虑的生活,那种“忘忧”的情态,多么令人惬意呀!对这种山居生活的由衷赞叹,也从侧面表现出诗人对开元末期渐趋腐化的官场的厌恶。陈贻欣认为此联的倒装句颇有艺术魅力:“竹林里传出愉快的喧笑,浣纱姑娘们回来了。莲叶莲花纷纷摆动,原来是渔舟归来从那里经过。——就这样,诗人挥动了他神奇的彩笔,竟像今天的电影似的,在动中,巧妙地、有声有色地再现了山村秋日傍晚生活和景物中的美,同时也烘托出了自己怡然自得的风姿。”这就是王维的过人之处,在盎然的诗意中包蕴着他极强的炼意炼字的功夫,莫非右丞笔下有鬼,要不怎么描绘得如此从容有致,处处弥漫着暖人又温馨的情调。傅如一认为这两句写得很是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其实,剥离开“技巧”的层面,诗人那最本真的也是最原初的精神状态,才是我们更想去体感悟体察的。
其实,恬淡的生活才是诗人恒久的追求。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真实的心音,这里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在这里诗人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这里为王维自指。尾联两句,是全诗精神的高标,好像绝句中最后一句中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傅如一语)”当自然景物与精神世界相得益彰,互相滋润时,诗就进入了化境,一种物我相融的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