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网站 |
分类: 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教育 |
笔者最近浏览了国内高校五十多家就业网站,包括北大和清华等一流高校,发现了学校就业网站存在一些通用问题,具体如下:
学生团队投入的多,就业老师投入的少。或许是因为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太少,或许是学生更精通网站建设,几乎所有的学校就业网站都是采取一个老师指导一群学生建设的模式,学生团队从平台开发到内容建设,几乎承担了整个就业网站的建设工作,而老师就是指导、把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固然好,目前很多学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下属就业、职业类社团来协助其工作,如一些讲座的组织、活动的宣传等,但是从就业网站内容层面来讲,学生的力量就比较淡薄了。因为就业网站的内容建设、信息建设、活动建设都是需要一定经验的,尤其是内容建设,如果由学生来负责网站内容的更新,那更多的将是从互联网上复制、改编文章。由此出发,学校就业网站的很多不足很多都是因为学生来做而导致的,毕竟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的力量是有限的。
网站硬件平台建设多,内外部资源利用的少。电脑、服务器、路由器、网站邮件系统等网站平台建设在每一个学校做的都很好,当然这些硬件和平台也是就业网站成立的基础,但是,这个基础搭建起来了,内容建设等软的东西就停滞不前了,当然这也和部分学校应付上层而仅仅搭建一个网站的空架子有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学校内部老师资源和外部专家资源利用的不充分,应该说让本校的老师和外面的专家参与到内容建设、问题咨询、互动活动中是很好的资源,但是很多学校的就业网站,仅仅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内部网站,没有充分发挥本校师资力量,导致内容十分淡薄。当然,在一些学校就是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也不是全员参与,从而也就不能奢谈聘请外部专家来支撑网站建设了。网站利用外部资源最广泛的体现的就是放置大量的网站链接,这固然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渠道,但同时也降低了对自身网站的建设要求。
就业政策法规多,职业指导内容少。从劳动合同法到最新的就业促进法,从派遣证到户口政策,学校就业网站囊括了国家、省市、本校与毕业生相关的所有法律、法规,这种大而全的政策公文的集合固然给毕业生以很好的政策提供,避免了因政策问题而导致的就业阻碍,但是网站除了就业政策还有什么内容呢?政策都是死的,固定的,而毕业生在择业、求职时最缺的就是实际的、灵活的、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但是网站上的职业指导却很少,很多网站都开设职业规划或求职指导板块,但是当你打开之后,发现是不到十篇且不成体系的文章,而且又大多局限在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层面,有的学校将一些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诸如霍兰德的理论等放到网上,学生又不做理论研究,他需要的是实际的问题分析,但是适合毕业生看的职业指导内容又不多,学生只能选择离开本校就业网站,转而谋求其他途经。
网站内容复制的多,实用原创的少。说到就业网站的内容建设,简直就是一些人才网站的翻版,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来自互联网,而本校就业指导中心原创的文章几乎没有,如果说有,那最多的就是原创的就业新闻,如哪天举办招聘会,何时举办讲座的信息,或者是一个活动的总结报道。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团队负责内容建设,无力原创;就业老师研究范围狭窄,无心原创。所以,会发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看了十个学校的就业网站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错觉,怎么内容都差不多呢,如果再看看前程无忧或者中国人力资源网等大网站,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由此看来,学校就业网站的内容建设还真的要聘请专业人士来维护,否则拷贝行为在所难免。
毕业生就业信息多,非毕业生实习信息少。大多数学校都将就业网站定位于服务于毕业生,从而相对来说,适合大三等非毕业生的信息就太少了。或许就业指导中心的力量有限,只能聚焦攻其一点,只能服务于每年要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许只有那些药找工作的毕业生才最需要就业服务。但是,就业指导中心是隶属于全校学生的,从而也要顾及非毕业生。而且从效果来说,防要大于治,若将投入到毕业生的资源应用到非毕业生身上,那么效果是大不同,因为毕业生的情况是最需要但也最无能为力,很多都无力改变;而对于重要而不紧急的非毕业生来说,是有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来谋取改变的,而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些启发和引导。由此看来,很多学校号称的全程化指导学生就业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没有对非毕业生的教育积累的情况下,就业指导中心也只能每年疲于应付当年的毕业生,而学生也在重复着大学三年不忙只有大四紧张的困境;但是,非毕业生和毕业生一样也都缴纳了学费,而属于非毕业生那固定的5%就业指导经费花到哪里了呢?
学生简历水分太多,企业招聘信息真假难辨。几乎所有学校的就业网站都有毕业生信息自荐和企业招聘信息两个栏目,这既是就业网站的主体,也是目前可以体现服务于毕业生的主要措施。但是这个栏目也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说企业的招聘信息,相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对企业信息的审核比较认真,就怕企业是非法的、虚假的,可是核实过企业的真实性之后,对企业的招聘信息的核实就没有了,就是说,这个企业是真的,但这个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就不是很清楚了,尤其是那些学校的关系户,校办企业的招聘信息。还有那些从第三方获取的企业招聘信息的核实也不到位,以为那个企业在人才网站上发布了招聘信息就一定会招人,所以就直接复制过来。当然,更多主动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还是比较真实的。再来说学生信息,如果说企业招聘信息真假难辨的话,那么学生的信息就更以让人相信了,因为毕业生的自我推荐、简历都是自己写,没有一个把关程序,完全由毕业生自己在线填写提交,学校方面没有监控也没有精力去做,但毕业生太水的简历严重地损害了本校声誉和就业网站的信誉,所以,就业网站上的学生信息更要打假。
就业资料可下载的不多,本校毕业生研究的很少。还是网站内容建设方面的问题,或许是就业指导中心的积累太少,或许是对学生的需求不了解,几乎所有的就业网站可供下载的资料都不多,很多就是政策咨询或者报名的表格可以下载,其他诸如就业类的电子书、行业资料等几乎没有,其实这个工作只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人力就是可以整理出可观的电子书资料的,但很多就业网站都没有体现。其实,就业资料的提供是可以为学生提供补充的机会的,同时也弥补了网站内容不足的缺陷。还有,在为数不多的职业指导内容中,很少有关于本校学生的就业相关研究和分析,或许就业指导中心都有本校就业形势的论文研究,但没有发布在就业网站上。其实,从各个角度研究本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或同类型学校的就业问题,对学生的收益是最大的,因为它实际、具有可比性。
学校单方面的公告多,线上咨询互动的少。在内容建设都处于发展阶段上的就业网站,其线上互动活动就更少了。目前,几乎每个学校的就业网站都是学校方面的声音,鲜有学生的声音。学校公告各个院系的活动、招聘会的信息等占据了网站内容的大部分,而诸如学生的电话咨询、线上提交问题、论坛讨论、专家在线咨询等活动就少了。当然,一些学校也安排了专人的线下咨询,但相对于众多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方便,而线上就可以自主、充分的多了。在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学校的就业网站开通了论坛功能,当然这一功能可能设在学校官网上,但从就业网站功用的角度来讲,线上互动还是必要的。而且就业网站和论坛集中到一起,便于开展一些活动,同时也便于就业指导老师集中使用。
内部供学生联系的方式少,外部联系方式不明确。在浏览众多学校就业网站时,笔者发现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的咨询方式不够明确,或者说咨询的负责人不明确,很多学校都是将老师的职务或职责及联系电话公布,但没有明确指定何类问题何人负责,而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放弃。尤其是当学生在浏览就业网站时所产生问题就更难找到明确途径反映了。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QQ群咨询等方式很多学校都没有开通。在给内部学生的联系方式都不明确时,外部的人想联系就业网站就更难了,所以,就业网站也要明确列出供外部认识论联系的联系方式和联系人,而不能凡事都打一个电话咨询。同时,网站提供给学生和外部的联系方式也要注意保持畅通,如本校的邮箱就不是特别好用,而且也要多提供一些网上的联系方式,如msn等,这样便于内外部和就业网站的联系、沟通、合作。
毕业生可利用的不多,非毕业生大多不知道。由于以上的综合问题,很多学校的就业网站都处于毕业生可利用的不多,而非毕业生大多不知道的情况。为什么说毕业生可利用的不多呢?毕业生看企业招聘信息更多的是看大的人才网站看,谋求职业指导也是通过人才网站或者其他网站,除了看看本校的就业政策说明、发布一下个人的求职简历之外,绝大多数毕业生是很少光顾本校的就业网站的,由此也为就业指导中心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网站建设的要求。在毕业生的服务都难以提供的时候,非毕业生就难以从就业网站上获取所需内容了。而就业指导中心的定位和目标又大大限制了在非毕业生中的网站宣传和职业启蒙,直接导致了更多的非毕业生不关注毕业和就业,从而也就导致更多的非毕业生不不知道就业网站了。
其实,就业网站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就业指导中心的问题,而实质是在于学校对学生就业有多大的重视,学校希望就业网站能够给毕业生和非毕业生带来什么样的帮助和收益。只有在学校层面就业重视了,就业指导中心才会对网站有足够的投入,而学校的期望和投入又决定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可以说,只有学校的定位准确之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全力以赴才会收到一定的成果,否则学校就业网站存在的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
文/王兴权(本论坛专家)
出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坛
http://blog.sina.com.cn/career
来源:王兴权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