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职场/励志健康生活职场校园亲情友情 |
分类: 职业素质能力与心理健康 |
科学家的研究正在不断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得出的结论,人类的疾病90%以上都可以从基因中找到原因。同样,心理医学也指出,人类76%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即病由心生。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在小学时就广为人知。正是了大脑的思维和情绪可以引发疾病,而这些疾病不仅仅是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还可以是生理的疾病,能反映到躯体上来,出现种种身体症状,甚至导致严重后果。严重的不仅损害健康状态,还会造成死亡。
科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是诱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人在愤怒时会诱发血压急剧升高;长期被压抑而得不到发泄的愤怒、委屈、受侮辱情绪,是促使人体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容易得癌症的重要因素;性格、紧张精神刺激及遭受不愉快事件等心理社会因素和患脑中风有相当重要的关系,如果大脑血管破裂就是卒中(中医叫中风),严重者会死亡,而心脏血管破裂或堵塞,则可能成猝死或心肌梗死而身亡;除遗传因素外,还与肥胖、营养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遭遇紧张精神刺激是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不良情绪会引发多种疾病,这个事实许多人都会有感受。比如,不良情绪导致肌肉疼痛,让人脖子发痛,让心蹦到嗓子眼、使胃不舒服并患多种胃部疾病,影响结肠并导致情绪性阑尾炎,让皮肤、血管受损等等。此外,不良情绪还可以左右人的呼吸和换气,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等。
我们对疾病病因的认识随着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变化了。人类疾病在较早的历史时期主要是生物因素所导致的,而且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坚信疾病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这种认识当然有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也使得当时的不少医生只注重“病”而不注重“病人”,忽略了在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然而,1818年德国精神科医生亨罗斯在治疗失眠症时发现,心理因素对失眠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疾病的病因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心身的”(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tik)。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都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其诊断标准为: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②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③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而到了今天,专业界已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各种疾病发生中均有作用。
心理健康才能躯体健康,其作用的主要中间环节是情绪。在面对紧张刺激时自我如何应对,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是防治这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又是常被忽视的方面。所以,远离疾病,保健自我,应该从“心”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经常保持心平气和;尽可能短时间放弃不顺利或不愉快的事;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不发脾气;让生活有计划、有节奏,不为紧张和不可预知而担惊受怕;培养自己的宽容心、同理心、感恩心、自信心和爱心。从这些入手,就不仅不会因情绪和心理而引发疾病,反而会慢慢找到摆脱困境的办法。把这些原则应用到家庭、职场、两性关系、人际关系中,就会有健康的身心和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