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正在侵蚀象牙塔
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
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
校园危机成为专家关注热点
高校中的危机事件和危机干预,成为刚刚在杭州结束的“国际危机干预与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的一个热点。在这个有400多人参加的会议上,高校危机预防和干预的论文占了1/4左右,4个涉及校园危机的分组会场场爆满,一些与会者不得不站着听会。
“大学生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会上,有关专家说,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这种生活状态真实地折射出当前许多大学生的孤独、困惑和迷惘。
有研究资料表明,自杀是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首位原因。在高校自杀率统计中,重点大学高于其他大学,近年来研究生自杀也呈上升的趋势。
西南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陈秋燕教授认为,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高发地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她说,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学校教育水平有差距或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习成绩和高中差距过大,从而带来考试恐惧症、自信心下降等。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过高期望,从而引发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由于性格、适应等方面的原因,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不知所措,或无法和别人较好地沟通,长此以往而导致这些学生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甚至患上抑郁症。在一些高校的咨询中心,“人际关系”占了咨询问题的第一位。
媒体曾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一词以50%的得票率高居榜首。其中,大一学生因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专家指出,“郁闷”其实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绪的反映。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说,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时,是社会矛盾最集中、个人心理压力最大的阶段。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她还谈到,这一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甚至选择对生命的放弃。
“预防”比什么都重要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目前许多高校或设立“心理健康办公室”或“心理咨询中心”,不少高校还启动了“危机预防与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
这些措施包括:在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课;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让学生能够在情绪、情感失落时方便地找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利用“心理健康月”,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心理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等等。
针对班级功能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弱化的趋势,许多高校把危机预防的重点放到了学生宿舍。在首都师范大学的五级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中,“宿舍”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首师大为每一栋宿舍楼的管理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危机出现时人的反应,学习一些有效的助人方法。西南民族大学则对4000名大学生宿舍长进行了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关心宿舍里的同学。
高校老师,也是危机预防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对带班的辅导员老师、党团干部进行培训。针对研究生问题日益突出的趋势,清华大学还开始为研究生的导师提供培训。
秋季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和跟进,春季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排查,是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甚至,大一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大二大三多门不及格,研究生不能按时开题或答辩,他们都会予以关注,并通过院系及时做工作。为了使父母成为学生的良好支持系统,他们还要给新生的父母开讲座,介绍孩子进入清华后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压力。
这些努力确实帮助了一些同学。首师大一位学生说:“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系里老师、宿舍同学的帮助,让我感受到周围人的善意和关心,原来世界有很多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无私的关怀,团结一致的帮助……让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为了减少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心理咨询老师进入第一线,为受害者以及受到影响的同学进行心理急救,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危机干预不能只是空架子
但是,除了一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较早的高校,已经拥有比较健全的危机干预机制,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外,相当多的高校危机预防与干预还是“议题”与设想。
据介绍,在国外,每1000名大学生就有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而在国内,在最受重视的大学中,如山东大学,每2500名大学生配一名心理辅导员。目前,全国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尚不足3000人;全国1000多所大专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在建立了咨询中心的学校中,由于心理咨询师太少,学生的预约时间长达几个星期。
专家呼吁,无论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层面,还是从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由于危机预防与干预需要多方面的联动,而不是心理咨询中心能够独自承担的,因此教育部应尽快出台高校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大纲,各校根据情况制定细则,危机预防和干预才能落到实处。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