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者·物性——浙江德清“清境原舍”民宿二题

(2015-05-22 09:27:27)
标签:

建筑

80后建筑师

亘建筑

分类: 论建

他者·物性

浙江德清“清境原舍”民宿二题

The Other / Materiality

Two Notes on Deqing Original Homestay

《时代建筑》2015年第2期

刘涤宇 LIU Diyu


内容简介

对 于“清境原舍”民宿来说,“他者”一词是对于项目与当地关系的定位前提,体现出项目与当地之间各种富有张力的关系,而“物性”则是理解建筑师设计意图的关 键所在,关联着建筑中颇多富于匠心的策略和细节。文章叙述了建筑作为项目外在条件和建筑师内在坚持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他者”和“物性”二 词相互缠绕并最终交汇的过程。

关键词:清境原舍;他者;物性;践履

http://s10/mw690/001Arrcrzy6SsAEiwpH29&690

北侧鸟瞰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清境原舍”民宿

项目地点: 浙江德清

项目功能: 度假酒店

建筑面积:1 055㎡

设计/建成时间:2011/2013

项目建筑师:孔锐,范蓓蕾/亘建筑事务所

室内设计:贾少杰

景观设计:王绚鹏

本文对“清境原舍”(原名“上物溪北”)民宿的关注点可概括为两个词——“他者”和“物性”。前者是对于项目与当地关系的定位前提,后者则是建筑师努力思考和面对的着力点。两者交叠缠绕,密不可分。

http://s10/mw690/001Arrcrzy6SsAO3Rhf89&690

总平面图

http://s9/mw690/001Arrcrzy6SsAQJoLu38&690


西向鸟瞰


1 他者(一)

http://s1/mw690/001Arrcrzy6SsASvCBa80&690


入口空间和南侧场地


清境原舍民宿与当地有密切的关系。首先,整体布局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与场地上原有的小学建筑有明显的连贯性,以至于对原场地熟悉的人评价“跟以前的小学很像”、“不是城里的那种”,表示了对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的认可。

其次,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得到充分的利用。挡墙以当地的毛石配合当地传统的砌筑工艺完成,墙体和屋面的材料分别选用了当地土窑出产的烧结青砖和邻近地区的黛瓦,1号楼至3号楼类似前廊式的南立面,也与距此不远的莫干山风景区中老别墅呈现出的建筑形态有密切关系。

即使如此,用“他者”的思路来理解清境原舍民宿仍然非常重要。

在莫干山北麓竹海与茶园之间的谷地间,在连接山里的两个自然村落的公路旁,建造这么一组民宿,以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观光者为目的。这里的相关者,无论业主、建筑师还是目标客户,都是不折不扣的“他者”。建筑的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和运营管理的主导都是“他者式”操作。

然而,吸引其建造、观光乃至消费活动的最大原因,是当地那种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景观。这决定了“他者”需要充分融入当地。所以,在这里的设计和建造,最低的要求是与当地的景观融为一体,更进一步则是使当地景观中某些隐含的特质,由于建筑的介入而得以凸显,或者呈现。

这涉及到本文的另一个关键词“物性”。

2 物性(一)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举了一个屹立在岩石上的希腊神庙的例子。在这个例子里,神庙在海边山岩间的存在使岩石、风暴、大气和海潮等要素各自的特征都得以呈现。所以他说神庙“赋予物以外貌,才赋予人以关于他们自身的展望”。

对“物性”的探讨贯穿了海德格尔此文的始终。他认为“物性”不是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具有质料的形式。“物性”既不是物的客观、内在属性,也不是主观、附加的象征等特性。“物性”不会自己呈现,需要如希腊神庙那样的作品,通过聚集与其相关的事物,构成一个关联的统一体,“被带入一种与大地万物的关联,与自然的关联之中”,才会去除物的各种具体因素对“物性”的遮蔽而呈现出来。

经由建筑作品,聚集并呈现出当地一些关键要素的“物性”,正是建筑师在莫干山北麓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无论是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物性”,还是构成建筑的各种材料、各种其他要素的“物性”。

3 他者(二)

相对于那片土地,建筑学这门学科整个都像是“他者”。建筑师们最关注的建筑信息来自全球各地,以欧美地区为主。看似广博,实际上却常常因为专业媒体的筛选标准而显得高度同质化。建筑师们因所受教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和共同趣味,甚至建筑师习惯的从设计到施工的建造环节,都与当地的习惯思路大相径庭。当地当前的建造方式带有自发性,但也并非土生土长,而是受到外界另外一些观念和技术的强大影响,其与传统风土建造方式的断裂,也远远大于建筑师的想象。

作为“他者”不一定是建筑师的局限,也自有其优势,最突出的是,因为距离感而保持足够的敏锐度,有机会捕捉到很多被当地熟视无睹的细节,由此成为设计突破的契机。然而,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关键是对建筑师在项目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的准确把握和妥善解决。比如,作为“他者”的建筑师如何捕捉当地景观中的各种信息并在设计中对其进行回应?设计和建造本身如何对当地的现有风貌进行有限干预?通过这种有限干预想要突出和呈现当地景观中的哪些特质并使另一些特质退居其后?这些干预的意图和结果在多大程度上被当地原住民以及与建筑师一样以“他者”的身份到来的目标客户所认同和了解?

4 践履

践履是作为“他者”的建筑师,在设计之前和设计过程中亲临实地的考察和体验,捕捉当地独特气息的过程。它并非将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分解为若干子项,纳入一个逻辑关系严密的认知框架中的科学考察过程,也与满怀激情寻求与场地的灵感碰撞,期待在“斗酒诗百篇”的热情之下一挥而就出绝世佳作的状态有巨大落差。

控制自身先入为主的情感和创作冲动,将观念清空到足以能接纳场地各种(哪怕最细微信息的)状态,然后融入当地——通过亲历各种与场地景观形成和演变相关的活动,在保持作为“他者”的敏锐性的同时,逐渐消除与当地的距离感,抽丝剥茧寻找到一些看似特殊的事物背后的各种脉络,从而理解其逻辑关系——践履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物性”和寻找呈现“物性”的切入点的过程。

在清境原舍民宿项目中建筑师在现场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季节变换周期之后,方知原来那些漫山遍野的竹海与茶园还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节奏和劳作规律。通过寻访,了解到当地的竹海只是形成不久的景观,更早时这里曾是大片稻田。有稻田就有引水设施,水渠遗存的发现对于了解当地传统的资源利用脉络至关重要。

还有,建筑师对采石和砌石过程,对砖的烧结过程的了解,也明显影响到建筑最终呈现出的形态。

践履来源于人类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田野调查方法,同时也充分重视个体的体验和感知。

5 物性(二)

http://s9/mw690/001Arrcrzy6SsB7W3uU88&690


4号楼南侧外观

http://s16/mw690/001Arrcrzy6SsB8jx3p9f&690

4号楼阳台景观

http://s2/mw690/001Arrcrzy6SsB8p6IV11&690


一层平面图

设计是一种干预。

通过设计和在这片用地上的建造行为,使建筑师在践履过程中捕捉到的当地事物的独特“物性”得以凸显。这样的设计和建造,要避免过多的主观干预影响到“物性”呈现的原真性。所以,有限干预便成了建筑师的基本策略。

民宿沿用了场地上原来建造的校舍建筑的布局基础,在北面一字排开,南面是活动场地。根据功能的要求,将建筑分为五个单体,在基地上稍拉开距离。在沿用的基础上,建筑师最大的干预是将4号楼移到基地南侧,且屋面方向改为与其他楼垂直。而这在乡间公路上、在建筑入口处、在北侧山坡都展现了明确的设计姿态,并呼应着民宿自身的运作要求。

行驶在乡间公路上,占据公路一侧主要视野的是按照传统方法砌筑的毛石挡土墙,伴随着道路横向延展。挡土墙之上只能看到呈点状体量的4号楼青砖墙面上点缀的带状或点状的窗户,以及大面积室外平台形成的凹入体量。4号楼提示着民宿的存在,与山的坡度相似的单体屋面坡度也使其与周边山势建立了关联。

4号楼作为场地入口处的对景所营造的空间围合关系不言自明。面向场地入口的部分青砖墙面采用凸凹砌筑,与其他所有位置的砌筑方法都不同,即是对这种处理意图的强化。而从北侧山坡俯瞰,其余四个坡屋顶方向一致的单体形成的动势虽有所断续但基本连贯,而4 号楼却突然变化了。难道不是这个变化使连贯本身被明确意识到吗?

除此之外,4 号楼的南移也使其北侧增加了一个半私密的院落,有利于经营方和可能的目标客户对客房的差异化要求。

字斟句酌、惜墨如金的有限干预的要求是“以无厚入有间”,以对项目相关条件的透彻了解为前提,以最少的词汇达到多方位的效果。

6 物性(三)

http://s11/mw690/001Arrcrzy6SsBmnKTo2a&690


空间氛围渲染图

http://s12/mw690/001Arrcrzy6SsBmBtNN1b&690


4号楼、5号楼围合的内庭院

http://s14/mw690/001Arrcrzy6SsBnIpxbdd&690


5号楼起居室

http://s3/mw690/001Arrcrzy6SsBnQmyKf2&690


5号楼三色景窗


对比可以使“物性”得以充分呈现。5 号楼的“三色景窗”便采用了这种方式。这里窗的框景作用是建筑师使用的主要媒介。

建筑师对室内光环境的预想很明确,不明亮的光线提供了山居建筑的安全感,窗对窗外景物的框取在这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注意。从5号楼的二层平台北望,三扇小窗所呈现的分别是茶园、黄土和毛石挡土墙的质感,三种质感被景窗的框景作用定格于北墙介于明亮和幽暗之间的白色背景下,并置在一起。通过框景将物的某一特性从周边环境中抽离出来,是一种陌生化的过程,使三种质感均带有一定的抽象意味。陌生化后的并置使很多在原生环境中难以被觉察到的“物性”有机会被发现。为了提示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在“三色景窗”的最佳观赏位置,栏杆被加以细微转折。

1号楼入口处正对的北窗也做了框景处理,以在均匀的茶园质感中矗立的一棵孤树作为框景对象。这体现了建筑师对茶园景观一些关键点的关注,与以抽离和对比来呈现“物性”的“三色景窗”并不一样。

7 物性 · 他者

此建筑还有很多细节,关联着“物性”,或者关联着“他者”。

有时候,作为一种妥协,建筑师需要呈现作为“他者”的目标客户希望看到的景观。所以,便有了实际作用介于饰面和填充材料之间的外表面青砖。

既已如此,窗洞上部的青砖如何处理?遵照路易·康半个多世纪前的名言,相当于为之增加作为承重体的伪装。建筑师的选择是,使用固定于暗藏混凝土过梁上的型钢材料对其进行承托。

物在时间中逐渐发生的变化也是“物性”的范畴,是时间要素聚集在物上的印迹。建筑师在部分房间的南向窗上使用了对时间和风霜雨雪相对敏感的材料——木材作为窗上遮阳,让时间性在建筑上有直接明显的体现。上述型钢过梁处理稍作改变,便可以完美配合标准尺寸木板经常替换的需要。

建筑中也存在一些以物的特征为基础的建筑师创作冲动的体现。青砖出窑前有一道灌烟工艺,使砖的不同侧面色泽深浅不一,于是,建筑师利用不同的色泽拼接出青砖墙体特殊肌理的质感,同时赋予其另一个层次的尺度参照。然而,此设想的实现仍然有赖于建筑师将创作冲动置于理性设想的框架内。三顺一丁的砖墙砌筑方法与尺度控制的300mm模数完美契合,使窗台处的丁砖砌法实现了形式逻辑、尺度控制和构造合理性的统一。青砖墙体肌理的整体呈现效果也介于刻意与自然之间,并未因其人工痕迹而遮蔽对“物性”的表达。

8 结论

清境原舍民宿是亘建筑事务所的第一个建成建筑作品,是建筑师的一个尝试,其中可看出建筑师经过努力,克制住了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方向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不断加在其记忆中的各种趣味和冲动的暗潮,相对完整地将最初的理念贯穿设计和建造的全过程。

此项目开启的各种话题,或多或少将在建筑师未来的项目中以各种方式延续。所以,此项目作为亘建筑事务所职业生涯的起点,具有记录和品读的样本价值。

本文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他者”和“物性”,一个是建筑师在此建筑项目中的外在身份定位,另一个是其内在的专业坚持。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外在条件和建筑师内在坚持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有相互促进,也有相互妥协。所以,笔者以两个关键词不断交叠缠绕,最后交汇在一起的方式,完成对此建筑的解读。

注释与参考文献:

[1] 孔锐. “上物溪北”民宿酒店[J]. 室内设计师, 2013, 42: 8-17.

[2]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的本源[G]. 孙周兴, // 海德格尔. 林中路.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1-76.

[3] Kenneth Framptom. On Reading Heidegger [G]// Nesbitt. 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6: 442-446.

[4]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Heidegger's Thinking on Architecture [J]. Perspecta, 1983, 20: 61-68.

[5] Steven Moore. Technology, Place, and Nonmodern Regionalism [G]// Krista Sykes. Constructing a New Agenda: Architectural Theory 1993-2009. NY: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10: 365-384.

[6] 孔锐, 范蓓蕾. 作为序言的跋[J]. 城市环境设计, 2014, (7): 101.

[7] 常青. 风土观与建筑本土化: 风土建筑谱系研究纲要[J]. 时代建筑, 2013, (3): 10-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