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弗雷·奥托的只言片语

(2015-03-12 20:50:32)
标签:

建筑

秩序

数字化

分类: 论建
昨日2015年普利兹克奖提前公布,刚刚去世的弗雷·奥托获奖。就此事接受一财网记者沈晴女士的电话采访,其中部分内容被整理到一财网专题报道《弗雷·奥托,从自然现象中寻找建造的灵感》中。而下文我对弗雷·奥托的介绍,也是根据这次电话采访的内容整理的。

1.关于弗雷·奥托

弗雷·奥托作为建筑师,其职业高峰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场馆的落成,当时他获得全世界建筑界的热捧。但那个时候,中国在包括建筑在内的很多领域都与世界很少接触,所以所知甚少。80年代中国建筑界开始恢复与西方的交流后,奥托及其代表作慕尼黑奥运会场馆得到了一定的介绍,但那时这个作品已经不属于当代的范畴了,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对其虽有所了解,但关注度要弱于当时正红的另一些热点建筑师。然而,总的来讲,对他的介绍一直都没有中断,在国内也一直有一些建筑师对其保持关注。

奥托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技术,重视结构,然而,他对待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工具理性的思路,他非常重视从自然现象中寻找建造的灵感。他用肥皂薄膜做实验确定帐篷结构的形态,其基本依据在于肥皂薄膜的表面张力必然使其处于绷紧状态,以此确定的形式也因此而存在力学上的合理性。这里,他采用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方法来确定形式的过程,也是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的过程。

在这方面,将其与2001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北京奥运会鸟巢的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穆隆比较一下是很有趣的。赫尔佐格和德穆隆也强调从自然现象中寻找设计灵感,他们有一本书就命名为《自然史》。但赫尔佐格和德穆隆基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筑师们常采取的立场,对自然现象的借鉴并没有成为其作品的核心,其表皮和内在的结构、空间等因素常常有相当程度的疏离。而弗雷·奥托秉持的更接近正统现代主义的理念,他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的灵感运用在建筑实践中时更重视其内在逻辑性和合理性,从最基础的结构形式、空间形态等要素开始,直到呈现出来的建筑形式,一以贯之。

弗雷·奥托的《占据与连接》这本书中译本在2012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有一定的影响。看起来这本书探讨的是聚落的形态,和他在建筑设计中展现的强烈技术性的一面有些距离,但实际上的思路是非常连贯的。书中他对叶脉、溅落的液体、晶体状表面的形态与人类聚落看似随机的形态进行了类比,并用磁针与塑料泡沫等材料设计了一些天才的实验。而让这一切成立的理性基础是他用两个很抽象的概念概括了聚落的基本要素:一个是占据,即对表面的占领;另一个是连接,即区域之间的联系方式。两个概念间的张力形成了聚落复杂多变但又存在内在相似性的各种形态,而他考察的自然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占据与连接”两种作用交织而成的结果。http://s7/mw690/001Arrcrty6QE80aOx076&690

2.奥托与复杂性理论

弗雷·奥托活跃的20世纪50-70年代,与他同样重视技术理性的建筑师还有很多,如早一些的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与奥托同时代的富勒、坎波拉等。富勒现在也在被建筑界重新发掘和认识。与其关注奥托和富勒的相似之处,不如关注他们的差别——富勒以简单几何形式解决复杂问题,而奥托则偏爱在相对较少作用力作用下的复杂形式。

复杂性理论是这几十年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突出热点。当代建筑界,以帕特里克·舒马赫为代表的,试图从计算机对复杂性的模拟中寻找设计新思路的参数主义,便将奥托在《占据与连接》一书中以磁针和塑料泡沫所做的天才实验作为一个重要例证。舒马赫将奥托的技术理性和柯布西耶早期的几何理性做了对比。他认为,在柯布西耶的观念中,秩序感意味着单纯几何形体形成的清晰明了,无明显规律性的随机形态往往是毁灭性的、困难的和危险的,而奥托的实验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我们能够利用工具,通过模拟其生成过程来揭示出混沌模式的复杂秩序。这来自于当代复杂性理论的基本认识,也就是从混沌到涌现的自组织过程。

3.近年来普利兹克奖的价值取向

2014年普利兹克奖的得主,日本建筑师坂茂,在2000年以德国汉诺威世博会的日本馆一举成名,国内建筑界大多也是从这个作品开始了解坂茂的,但这个作品中,坂茂最重要的合作者就是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备受关注的弗雷·奥托。这一方面证明了普利兹克最近关注领域的一贯性,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到了一些建筑思想和策略的传承。

如果事先预测这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的话,恐怕很难想到相对冷门的奥托。但这个结果的公布后,我想,对他有所了解的建筑界人士都会点头认可,他的分量应该是没有争议的。

有趣的是,十几年来,普利兹克奖在关注当红的明星建筑师之外,也重新发掘了众多被遗忘的建筑师。最典型的是2003年普利兹克奖授予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而他自从1966年被迫辞去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职位后,职业生涯几乎中断,但通过近40年后授予他这个荣誉,使其重新得到世界的关注。相似的还有2006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达·洛查。

如果说科学、技术等领域,不断进步是必然趋势的话,那么在包括建筑、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时尚潮流的不断改变有更加复杂的意义。这种改变会把一些有意义和发展潜力的线索边缘化到公众,甚至专业人士的视野之外,而这些线索的重新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改变当代时尚潮流的潜力。这是普利兹克奖多次将目光投向聚光灯之外的建筑师的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