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水晶宫的三个侧面—T+A2009建筑人物点评之张在元

(2010-01-22 11:30:37)
标签:

建筑

人物

2009

文化

分类: 论建

T+A2009建筑人物点评之张在元

长江水晶宫的三个侧面

刘涤宇

《时代建筑》01/2010

1982年,张在元的作品《中国长江水晶宫》获得日本《新建筑》第十七届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而作者在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在不同场合对这个作品的表述角度并不相同。从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到长江水晶宫的三个侧面,这三个侧面的交织让他的建筑生涯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1.未来·想象

张在元对长江水晶宫的说明曾充满着自信、激情和想象力:“中国的建筑师应该站在赖特、密斯、柯布西耶的肩上,而不是蹲在他们的后面。当感到他们的形象多么‘高大’时,就是因为我们蹲着。所以,我们心目中的建筑形象往往就是他们的‘形象’,至于民族、传统、国情似乎也失去了意义。[1]

张在元作为“老三届”一代,早年耳濡目染的革命浪漫主义激情和80年代国门打开之后对于落后的切身感知,都使他产生奋力追赶的紧迫感。而追赶的方式,往往来自于对未来潮流的研判:目的是先于西方,拥抱未来的某个时代。

于是有了长江水晶宫,于是接下来,又有了在长江三峡上空的“空中水榭”,有了摩天楼丛林里人与鸽子共生的“巢居”。那种诗意的美丽征服了与他怀着同样渴望的我们,也征服了面对完全不同语境的异国评委。

到后来《非建筑》、《人类空间》、《混沌空间》,乃至广州生物岛的说明文件里,对高科技的表述,对未来的憧憬,对超前于时代的渴望充溢于字里行间。但读者已不再像80年代那么欢欣鼓舞。

广州生物岛项目体现出他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文采飞扬的说明,并没有为其进一步增色。

2.自然·地景

水里的公共活动中心,长江水晶宫的这个基本构思含有对人在自然中生存方式可能性的探讨。这种探讨也在空中水榭、巢居、银杏庄里面出现。只是在后面的探讨中,人常以孤立的个体形式出现,如阿伦特对海德格尔的反思那样。

张在元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更加关注在特定自然环境中塑造一个醒目的人造地景。桥是他的早期作品存在的一个基本原型,具体表现为,在特定场景(武汉三镇、长江三峡或者钢筋混凝土丛林)中架设一座桥,桥上设置对应人的活动的空间节点。

对特定自然地景的热爱和改写地景的渴望同样存在于张在元的早期作品中。

后来,在重庆琵琶山观景阁设计中,他曾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早期作品中的梦想。

但,梦想终究只是梦想。

3.城市

2004年出版的自传《红环0.18[2] 中,张在元重新解释了长江水晶宫的设计思路:在三镇聚合,至今没有明确城市中心的武汉,“‘长江水晶宫’力求以城市设计构思的革新为建立未来武汉的城市中心提出独立性方案。基于江城武汉的山水城市环境,以及武汉的水运交通潜在优势,我认为武汉的城市中心可以不建立在陆上城区,而应该是公共水域。”

这可能是当年,竞赛评委会主席稹文彦对此方案感兴趣的重要原因。

后来,在稹文彦教授指导下,张在元参与了多项与城市设计相关的研究工作。他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是:“以公元1500年后世界殖民地城市进程为背景,侧重研究受英国‘殖民地与租界城市体系’影响而形成的东亚海滨口岸城市的设计方法。”为了这个研究,他曾走遍全球,查阅资料,实地调研。

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他这项花费心血最多的学术成果,这是令人遗憾的。

******

如果没有这意外的不幸,暂停张在元独特的建筑道路的话,或许某天,我们会发现他作品的更多侧面,以及更多的可能方向。



[1] 《世界建筑》杂志社. 80年代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获奖作品[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3.

[2] 张在元.红环0.18[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54-55.

附某位新浪网友的更正:张在元先生获得的是第17届中央玻璃公司建筑设计国际竞赛佳作奖,并不是《新建筑》的竞赛,《新建筑》只是协办。”并对这位网友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