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经典,回到田野—T+A2009建筑人物点评之城市笔记人
(2010-01-19 08:59:10)
标签:
城市笔记人建筑人物文化 |
分类: 论建 |
回到经典,回到田野—T+A2009建筑人物点评之城市笔记人
刘涤宇
《时代建筑》01/2010
城市笔记人的名字在互联网上渐渐被众多喜欢思考建筑和城市问题的网友们所熟知。从他在Windows
Live上的博客《城市笔记本》,到豆瓣日记。很多网友感叹,我们阅读的速度,往往跟不上城市笔记人老师写作的速度。
在与城市笔记人老师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在开始网络写作之前,已经关注网络建筑讨论很多年了。互联网提供了一个讨论问题、表达自己见解以至于交流和辩论的平台。但在完全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语境条件下,这种交流和辩论常常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共识,而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上难以提高。城市笔记人选择的网络写作方式,无论是博客还是豆瓣,都是一种口碑传播平台,影响通过网友们的口耳相传,而逐渐地扩散出去,对网友的影响是缓慢但深入的。不像网络论坛,需要以一种标识性的姿态来在短期内迅速扩散影响,又迅速被其它热点所代替以至无人问津。这种方式使他的网络写作多了很多从容。
写作风格上,他常常能够从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切入,层层抽丝剥茧,逐渐揭示出一些被我们熟视无睹事物或概念的另一面。豆瓣日记有一篇《我爱咸带鱼》,最突出体现了这一点。从多年前的一则笑话引出话题,通过彼得•卒姆托的作品,逐渐引出对“物质”一词的词源解读。通过解读发现,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将“物质”与“精神”相对立,让物质变成没有精神和情感的冷冰冰的东西,是晚近的事情,过去对自然的解读都包含着人自身感情的痕迹。并由此引出建筑师对待材料的态度问题。
《我爱咸带鱼》般的深入浅出,背后是深厚的知识和实践活动积累。从豆瓣上可以看出城市笔记人的阅读包含了古今中外多种学科领域。而仅西方建筑理论,就既有现代主义经典的卢斯和柯布西耶等,也有晚近的里克沃特、莱瑟巴罗、艾森曼,更为难得的是还包含阿尔伯蒂、德•昆西、森佩尔、勒-杜克等更加古老的经典大部头作品。
从西方建筑理论来说,我们多年来为最新的时髦话题所惑,看不到这些话题背后的针对性和文化背景。而经典作品,最大程度上代表了几千年来,最少也是文艺复兴至今的几百年来专业思考的积累和传承。
回到经典不是用经典来代替自己的思考,而是用自己的思考与几百年来的智者们对话,以最大程度看清今天的情境和问题。目前我查阅到城市笔记人最早的作品是1988年参加美国加州大学园林设计竞赛的获奖作品“思园”,其中已经有了很多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思考。而将其与现在的文字相比较,可以看出,20年时间的阅读和实践如何影响了城市笔记人的思考轨迹。
作为城市规划与人类学双博士,城市笔记人多次提及了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视和强调。踏上实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永远是设计或研究最需要重视的环节。90年代,他在云南玉溪的城市规划实践过程中,用所掌握的田野调查方法,对玉溪的城市史和地脉特征做了深入翔实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城市规划的可行方案。他的博客和豆瓣日记上,对沈阳、大连等城市的地脉特征和规划演变也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把握,并多次谈及对城市地图的解读方法。
回到经典,回到田野。重视前人的智慧,重视实地的调研。这是城市笔记人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忠告,也是他多年思考和探讨的基本思路。城市笔记人的文字,或能有助于行业内更多的探索者摆脱闭门造车或盲目追逐,而转向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入探索和冷静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