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S跟帖:关于中国建筑本土化问题
(2010-01-04 19:22:43)
标签:
中国建筑本土化文化 |
分类: 论建 |
本土化是从建筑学这门学问被引进中国开始,几乎每一代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当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问题是,多少代的思考结论都差强人意,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问题本身和提问方式就值得去反思。
为什么要本土?为了文化的可识别性特色?为了创造一种对中国来说可以推广的模式?为了形成一种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为了在世界,在西方人面前彰显自己的身份和文化特色?
前面的思路就是前几代人思考的出发点。和那些前辈们的传统人文素养比起来,我们完全没有资格声称自己了解传统。
但前面这些设想的最大问题是排他性,既然“可推广”既然是“象征”,结果就是应该如此,别的方式不行。然后在实践中对另外的一些相对非本土的尝试嗤之以鼻。于是开始一些不错的尝试到了后来便越来越封闭,道路越走越窄。
我想对于本土化,立足点应该不在寻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而是从本土的资源中寻找到解决本土此时此地的特殊问题的灵感和方法。对于本土的追求可以细化成每一个建筑师个人,每一个项目特定的事,而不是一种可以大量被模仿和复制的模式。
而这种本土化,并不以批判非本土化为其必然选择,完全应该可以和像马岩松这样追求文化引进的倾向和平共处。两方面都有助于中国建筑整体水准的提高,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互促进,何乐而不为?马岩松的胡同泡泡不就将西化的形式与北京老胡同的城市肌理结合得很好吗?
所以,具体地做比茫然地寻找一种可以大量应用的方法重要得多。
而我们对本土建筑文化资源的很多侧面认识深度都不够,明显让有志于本土化建筑追求的建筑师们捉襟见肘。所以我认为第一步是应该多侧面多角度地深入研究本土建筑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