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建筑与表现杂感(迁移自next-99.com)
(2009-11-01 15:59:14)
标签:
建筑表现杂谈 |
分类: 论建 |
建筑与表现杂感
南萧亭
《中国建筑与表现》试刊号
1.在建筑表现的记录下
我们的主题是建筑。当然,还有表现。
在当代中国,建筑表现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还不算太久。然而,活跃的建筑市场让中国建筑表现这个新兴的行业迅速成熟,成熟得让中国建筑师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建筑表现也拉动着建筑设计行业的深刻变化。至少在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的一切发展,都在建筑表现的记录之下。表现,是观察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变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窗口。这一切,你可以有所微词,但你无法回避。
因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建筑。
因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表现。
我们的目标是:
通过表现观察建筑,并从建筑的角度透视表现。
2.表现改变建筑(一)
无论是否承认,建筑表现方式的转变,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建筑,改变了中国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的话说出了这种改变的原因和本质:
并不是说现在的计算机代替了原来的水彩,这个概念完全不一样。原来画水彩渲染,其实大家是有意识无意识地用水彩思考,用水彩或水粉提供的那种信息量、那种方式在思考。其实盖出来的就是水粉建筑。实际对甲方来说,他想看到的是这个还没存在的现实的最真实的表现。
——张永和(《水晶石建筑表现1995——1999》扉页)
于是,我们的建筑设计开始将对于建筑细部的思考转入了三维空间,开始注重透明玻璃展现的层次感的塑造,注重多个层次建筑形态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丰富的光影变化,注重精美细部的多方位重复和多层次叠加。这些,都来自于电脑替代了画笔——建筑表现介质的改变。
于是,表现图的功力不再是评价建筑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留给设计构思而不是设计绘制的时间大大延长了。这些,都来自于建筑表现行业的独立——建筑设计流程的变更。
这种变化带来的进步,发生于潜移默化之中,也许在建筑师们回望时才会觉察到。然而,这些变化实实在在的已经在我们周围发生了。
然而,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仅仅是一个过程的变化,或者说媒介的变化,就激起的一个行业如此的改变说明了什么?这种改变除了进步之外,是否还有其难以摆脱的局限性?
3.表现改变建筑(二)
AutoCAD、3dsMAX、Photoshop,这些软件的操作过程与建筑设计的自然过程显然不尽符合。比如,建筑设计是一个从最初很粗略的草图逐步精确化的过程。而这些软件,一开始就要求尺寸十分的精确和细部足够的完美,否则无法为下一步的推进提供充分的素材。
还有,这些软件具有充分的准确性,但却难以表现出和建筑设计要求相同的严密的逻辑。
这些特点,如果仅仅作为一个设计表达的过程无可厚非。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软件的局限性显然在很深程度上介入了设计的过程,并影响了设计的结果。
于是,我们在建筑表现图上看到了迅速风靡的片段的拷贝和大量地拼贴的痕迹。于是,我们看到了对细部的过分沉溺而无视建筑设计本身的理念和创意。
这一切通过建筑师自身的自律或许可以避免。然而,当这一切在建筑表现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了时尚的时候,我们只能苦笑。
在电脑介入建筑设计之前,在建筑表现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之前,我们的建筑设计就已经过分地强调了表现。在之后,依然如此。或者说,更加如此。
也许,我们需要新的工具,或者,新的方法,让建筑表现更加贴近于建筑设计的本原。
4.建筑画中的建筑
1978年,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被拍成电影。导演将电影中所有的布景都设置在帕拉第奥设计的建筑中。通过电影的剪接,原本在郊外山丘上的圆厅别墅变成了临河而建的房子。
我们可以认为在电影《唐璜》中,导演改变的不是圆厅别墅在视觉上的效果,而使这座建筑的基本材料的特征。这种具有支配性的材料被人从绵延起伏的山地偷换为平展轻柔的水面。
——王方戟《漂浮三连宅》(《时代建筑》2003年第6期,P47)
我们处在一个建筑经常被多重复制的时代。任务量、时间、业主、原创能力……一切似乎都可以成为建筑设计多重复制的借口。
除了建筑设计本身的需要。
这样,建筑画成为多重复制的主要技术手段。因为,对于电脑来说,“将绵延起伏的山地偷换为平展轻柔的水面”实在易如反掌。
所以多重复制的每个建筑单体哪怕完全相同,由于建筑的“基本材料的特征”的被改变,各自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有着微妙的差异。
然而,这些多重复制的建筑本来也很少考虑到真实的基地环境,考虑到建筑的“基本材料的特征”。考虑的似乎只是其在表现图中的特征。
更何况,这些多重复制的建筑很少完整的成为现实。所以,建筑的“基本材料的特征”往往并不是真实的基地环境,而是其在电脑中、在表现图中的环境的展现。
因此,我们不妨把这些建筑叫做“建筑画中的建筑”。
5.舞台,或者主角
考察建筑画中的建筑,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两类:舞台,或者主角。
在一个微阴的下午,空气和周围环境中似乎都能够嗅出雨水的味道。建筑在这里懒懒地立着,行人们各自在计划着自己的活动,或繁忙,或悠闲。或者,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建筑的影子长长的。广场上人很少,一位行人站在那里,掩饰着焦急,静静等待着。或者,雨天的一个旧式里弄的巷子,行人的一把把伞打开,让人想起了戴望舒的著名诗句……
如此的场景常在建筑画中出现。在这里,表达的似乎是一个特定的场所,令人想到会有很多故事发生在这里。在这种建筑画里,建筑更多的像一个舞台,承托着将要发生的故事。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不重要,相反,这更加突出了建筑的重要性。因为,主体建筑在这里是舞台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的所在。当故事还没有开始,演员还没有登场的时候,建筑,在这里仍然是第一性的。
而在另一些建筑画中,我们感觉不到场景的存在,只有建筑以其强烈的标志性突出于所有的配景之前,占据着视觉的绝对中心。所有的天空、光线、环境,以及人,在这里都是为了建筑的感觉更真实添加上去的。这些建筑画中,建筑就不再是舞台,而是无可争议的主角。
基于建筑设计和建筑画的现实目的,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理解为建筑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而基于虚拟的“建筑画中的建筑”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建筑画师乃至建筑师一种创作的态度。
形体至上,或者,突出场所精神。
6.建筑师做什么
不可否认的是,建筑表现行业的成熟让很多建筑师形成了过分依赖建筑表现的习惯。
于是,提交给建筑画师的条件便越来越简略,只剩下了几根示意性的线条。更有甚者,这些都忽略掉,几张片段的照片让建筑画师在想象中完形。
这样,建筑画师常常成为建筑形态设计的主导。
好在建筑画师的头脑里保留着足够的建筑片段的素材。这些素材是建筑画师在其职业生涯里有意无意地积累。
于是,拼贴就成为建筑画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当然,拼贴不是没有规律的。而这种规律却并不难以总结。于是,建筑画师的设计常常获得认可。
当有建筑师充满信心地说建筑立面可以到效果图公司去挑选时。我真的不明白,如果能够委托出去的工作量都委托出去后——
建筑师作什么?
7.折射
从建筑表现来看建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折射。
所谓折射,不仅仅是浓烈的色彩、绝对特定的环境气氛的衬托这些建筑表现的习惯手法所造成的表现与最终完成建筑之间的差异。
所谓折射,也不仅仅是指建筑表现中的建筑形象大都没有实现,所以,建筑画中的建筑形态与真正实现的建筑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广告里,我们经常看到杯子里的水,透明的冰,流动的液体以及它们带来的折射效果。之所以如此,因为折射,以及由此带来的光的焦散会使平庸的物体显得光彩夺目。
也就是说,我们建筑设计的现实,被建筑表现过分地美化了。
在建筑表现的引导下,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忽略一个看起来光彩夺目的建筑实际建成后可能的种种失败,甚至对于环境的不可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这时,我们希望决策者们在这种精美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尽可能让这种精美仅仅停留在纸面。
毕竟只要不带来过分负面的影响,纸面上的精美,仍然是建筑画师和建筑师共同留给我们的财富。
然而,透过建筑表现这一折射的扭曲,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或还原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现状。仍然可以欣喜地发现一些进步,同时沉重地感受更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