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设计介入运作:建筑创作的一个机遇(next-99)
(2009-10-29 13:15:15)
标签:
设计介入运作建筑师建筑创作甲方解决问题文化 |
分类: 论建 |
设计介入运作
刘涤宇
《时代建筑》2003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最近出现在中国建筑界的设计介入运作现象的特点、意义和现实性的分析,指出这种现象如果把握好,将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机遇。但设计介入运作同时也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设计介入运作,建筑师,建筑创作,甲方,解决问题
0.序
读过很多对中国建筑界现状的评论文字,似乎相当多数并不乐观。导致如此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对一个致力于创作建筑精品的建筑师来说,被动地等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并无出路。这就需要建筑师把握住有利于建筑创作的一切机遇,努力化被动为主动,以争取更好的建筑创作条件,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本文谈的是最近出现在中国建筑界,尤其是出现在近期涌现出的以建筑设计咨询公司和和建筑师个人工作室为代表的中小型建筑设计机构的一个新现象:设计介入运作。我认为这个现象若把握好,会成为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机遇。
1.设计介入运作的特点
设计介入运作,指的是建筑师以设计者的身份,以创作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为目的,以主动、积极的姿态介入建筑项目的整体运作,并在解决项目运作需要解决的建筑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建筑创作过程的工作方式。
设计介入运作与新兴的建筑策划行业有相通之处。建筑师懂得建筑策划的相关知识,与甲方和建筑策划方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是设计介入运作的前提。但两者参与建筑项目运作的立足点是不同的。建筑策划立足于建筑项目可能带来的使用效益、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市场前景等非建筑学因素,而设计介入运作虽也必须面对这些因素但其根本立足点却在于建筑创作,更关注建筑学相关因素。
甲方建筑师现象不能被看作设计介入运作的一种形式。所谓甲方建筑师,指的是受过建筑学专业的教育、有建筑学专业背景,熟悉建筑专业相关知识但并不直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甲方雇员,其主要工作是代表甲方与建筑设计机构交流。甲方建筑师由于对建筑专业相对熟悉,如果运作得当,其存在有利于建筑师和甲方的良好互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与设计介入运作的最大区别是,在建筑项目的运作中,甲方建筑师以甲方代表而不是建筑师的身份出现,起到甲方的作用,立足于甲方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甲方建筑师与以设计者的身份、以建筑创作为目的的设计介入运作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介入者的建筑师身份和建筑创作目的是设计介入运作的两个重要特点,也是使设计介入运作区别于相关建筑项目运作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
自从建筑设计行业出现开始,建筑设计工作一直是建筑项目总体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建筑师由于传统建筑教育框架的局限以及计划经济条件下分工模式的影响,在建筑项目运作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限而被动。设计介入运作为建筑师争取建筑设计的主动,并作为我国建筑设计现状改变的一个突破口提供了可能。
2.设计介入运作的意义
设计介入运作最重要的意义是,拓展了建筑设计的领域和视野,为建筑设计的突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建筑设计工作既是一种创作,也是一种服务。作为创作,建筑学自身存在着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存在着自己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制造着时尚的观念和思想并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和同行们制造的时尚的观念和思想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作为服务,建筑师工作的目的是满足甲方的要求,提供让甲方满意的设计成果。
建筑设计工作的双重性决定了建筑师角色的双重性。建筑师既是创作者,也是服务者。建筑师库哈斯说:“建筑是全能和无能的混合物,表面上建筑师创造着世界,但要将其构想付诸实施又必须引起业主的兴趣。”[①]每一个建筑创作的成果都是建筑师在两种角色之间妥协的结果。妥协的结果可能是互相削弱,也可能是两者的统一。成功的建筑师追求的是后者。
创作者和服务者两种角色统一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筑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其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贯穿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来完成建筑的创作过程。如果说建筑具有艺术性的话,那么,建筑的艺术性并不是附加于建筑之外的,而是贯穿于建筑设计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美国当代建筑史家Frampton将tectonic一词定义为“诗意的建造”。[②]这个定义清楚地表明了tectonic实际上是对建筑的技术问题的贯穿着审美精神的解决方案。同样道理,对这个解释前面的定语推而广之,那么,“诗意的”处理建筑功能的结果是富于创意和感染力的建筑空间,“诗意的”解决问题的结果就是成功而优秀的建筑作品。
从现代主义运动开始,在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下,建筑创作一直在两个方面不断寻求着突破和创新,这就是解决问题范围的扩展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突破。而这两个方向都需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建筑项目整体运作的介入。
现代主义对更多地将建筑创造力的焦点集中于建筑的造型的古典学院派建筑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拓展了建筑设计解决问题的范围,将建筑的功能、技术与建筑形态结合起来,早期现代主义一度以英雄主义的姿态探讨用建筑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些努力虽然存在着矫枉过正的一面,但使建筑师的解决问题的外延得到充分的扩展。
意大利著名室内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孟菲斯”设计集团的创始人索特萨斯先生认为设计本身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③]这种对待设计的态度在当代已经被广泛地接受。但与工业设计不同,建筑设计不是一个先产生产品,再寻找市场的过程,而是在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开始构思并很少存在大量生产的现象。建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要求存在于建筑项目整体运作从开始到最终结束的全过程。所以,建筑师如果以设计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建筑设计的创意来源,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建筑项目运作的过程。
刘家琨建筑师的“红色年代”酒吧的设计过程就是“设计介入运作”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红色年代”酒吧所选定的位置本是成都市某显赫位置的一幢烂尾楼。刘家琨建筑师自己也使用“运作”一词来描述设计的过程:“这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空间的运作”,而运作的本质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简洁与精确地解决问题的手段”。这里,设计作为“空间运作”的过程深度介入了建筑项目整体运作的过程。正是这种深度介入,才完成了这个既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又充分实现了业主的要求的建筑作品。[④]
中国建筑以前在计划经济和布扎建筑体系的影响下对造型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过于强调,而建筑师参与建筑运作的范围更多地局限于造型,以至于只能在构图、材料以至于符号、象征等造型层面上做文章谋求建筑设计的突破。而设计介入运作正是使中国建筑创作摆脱上述困境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3.设计介入运作的现实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传统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正在向多元化社会结构转化。从建筑角度来讲,传统以长官意志为基础的、适合于计划经济和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建筑项目运作模式开始逐步被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的,有明确的目标模式的建筑项目运作模式所代替。这种转变对建筑项目运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大大增加,而以个人意志为代表的非理性因素在建筑项目运作中的作用相应减小。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如果了解建筑项目运作相关知识,设计介入运作就具有了最初的可能性。
但另一面,在市场初创阶段,市场较多的不可预知因素、运作方面人才和运作经验的相对缺乏又使建筑项目的运作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在使设计介入运作增加了一定的风险性的同时,又为设计介入运作准备了相对灵活的操作空间。
并不是每个建筑项目都为建筑师提供了设计介入运作的可能性,但当前的社会形态转型期间所提供的设计介入运作的机遇显然已经较以前大大增加。
4.当前设计介入运作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当前设计介入运作作为建筑创作的机遇要成为现实,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和把握。
首先是设计介入运作过程中建筑师对其与甲方关系的定位。显而易见,建筑师和甲方对于一个建筑的关注点是不同的。但两者也很少完全背离的情况。所以,能否寻找到双方对于一个建筑关注的共同点,寻找到建筑师和甲方分别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的合力是设计介入运作是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些建筑师中常通过刻意突出于甲方的对立以表现自己的“清高”或“艺术家”的姿态,这种情况下设计介入运作的结果必然会是失败的。失败对建筑师来说就是最终设计成果停留于纸面,保留着作为建筑方案而不是建筑作品的不完整的价值。而另一些建筑师纯粹以赚取设计费为目标,对甲方言听计从,设计的结果缺乏思想和创意的火花,设计介入运作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建筑师自身是否做好了设计介入运作的充分准备。当前许多中国建筑师从所受教育和建筑实践中已经养成了平面+立面、功能+构图的公式化创作习惯,这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消磨了设计创意的能力,也就不具备设计介入运作的主观条件。还有,在当前密集的建筑设计任务和较低的设计取费面前,对建筑师来说最经济的选择是埋头于批量生产建筑成果,尽量少的介入一切相关的事务,这就导致一部分建筑师从主观选择上排斥设计介入运作的工作模式。同时,在传统的建筑教育和传统的建筑师工作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建筑师,缺乏足够的介入运作的知识准备和与甲方打交道的技巧,也是设计介入运作过程中的一个障碍。事实上,当前一次次的“建筑时尚”被房地产商推动,而建筑师大多只有跟风的份就是建筑师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相对被动的写照。
5.跋
设计介入运作与传统建筑设计工作方式相比,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创作环境的安定,但同时为建筑创作提供了寻求突破的机遇。现在,设计介入运作才刚刚开始,如果认识到这个机遇的存在,并努力使自己适应这种工作模式,将建筑创作的突破置于优先于经济取向的位置,对中国建筑师来说,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步把握住这个建筑创作的机遇,寻求建筑创作的突破是可能的。
或许在设计介入运作的磨合过程中,建筑师会对介入运作的程度和方式摸索出相对成熟的经验,成功实现解决问题范围的扩展和方法的突破,从而成功把握住建筑创作的这个重要机遇。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三点思考》,郑时龄,《时代建筑》2002-05。
2.《小批中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a student,ABBS纯粹建筑论坛。
3.《20世纪50名著名设计师传略》,何人可主编,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
4.《“红色年代”——刘家琨的“都市写作”》,岑伟,《时代建筑》2002-05。
【注释】:
[①]《普通城市,从欧洲到亚洲——〈S,M,L,XL〉》,万小梅,
[②]《解读弗兰普顿的〈建构文化研究〉(一)》,王群,《A+D》,2001年第1期。
[③]《20世纪50名著名设计师传略》,何人可主编,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
[④]《红色年代”——刘家琨的“都市写作”》,岑伟,《时代建筑》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