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外滩源划船俱乐部
(2009-06-21 14:35:17)
标签:
划船俱乐部外滩源保护杂谈 |
分类: 论建 |
年初,上海外滩源新天安堂悄悄不见了,无论为重建做多少工作也无法挽回外滩地区少有的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的消失。那时候,我们惋惜,我们呼吁,但新天安堂的消失已经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有人曾经问我们:表达这种惋惜和呼吁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只能这么回答:吸取教训,避免同样的事件重演。
然而,教训似乎没有被吸取。外滩源的另一座历史建筑——划船俱乐部也列入了拆除计划。
1.
虽然近几年,对建筑和城市遗产的保护的公众认识有很大的提高,但我们悲哀地看到,在很多语境中,保护似乎成为了发展的对立面。
这种似是而非语境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诚然,城市的发展必然需要不断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有些旧的建筑被拆除。如果简单地把历史保护理解为一切旧建筑都需要保护的话,对发展来讲确实会造成一定困难。
所以,什么历史建筑值得保护,更多是一种价值判断的问题。而价值判断,并不是仅凭走马观花就能够解决的。
在深入研究之前,我们对划船俱乐部的价值和意义也曾认识不足。在2001年我们对外滩源的规划中就没有注意对划船俱乐部的保护。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划船俱乐部的价值逐渐凸现了出来:
近代上海最早的体育建筑,是租界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载体。虽然一次次改造已使其面目全非,但该建筑仍保留了重要的历史信息。如底层外围墙体,其中南北立面窗洞位置及尺寸基本保持原状,而南立面还保留了部分原建筑元素,如一二层间线脚、中间部分的门窗套、西翼的壁柱,原入口门斗等,故仍具备整体修复或保留改造的基础条件。而保护本身并不是仅仅花钱维护一个躯壳,因为该建筑的室内游泳池有很好的再利用价值。
上海外滩大多数建筑建造于二三十年代之后,百年建筑屈指可数,文明城市不会灭绝稀有“物种”;外滩源几栋百年建筑是一个整体,承载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拆下去外滩源徒有虚名;同时,拆除也会破坏外白渡两侧的历史空间平衡格局
这也是我们坚决反对拆除划船俱乐部的主要依据。
它有被保护的价值,保护它与发展并不矛盾。
2.
主张拆除划船俱乐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要在沿苏州河一线形成滨河绿地,充分利用苏州河的景观价值。
对于城市或者聚落与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从《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和现在保存完好的江南水乡古镇来看,对中国传统城市或者聚落来说,水的实用功能要超过其观赏功能。人与河水首先是一种更紧密的实用关系,作为远程运输的通道和生活用水的来源。现代的城市设施疏远了人的日常生活与河水的关系,这种距离使河水的观赏特点开始显露出来。滨河绿地就是这种观念的产物。
划船俱乐部体现的是人和水的另一种关系。划船、游泳,人通过与自然的近距离接触获得身心的愉悦。建滨江绿地是好事,但为什么为了绿地的连续性和纯粹性而抹去人们对于苏州河的另一种重要的记忆呢?为什么人与河水的关系只能有着一种可能性呢?
划船俱乐部面积并不大,保留它并不会对滨河绿地的建设造成重大的影响,反而会增加沿河界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处理得好也会增加苏州河沿河一带活力。
3.
在以前关于新天安堂拆除重建的帖子里面,有网友轻蔑地称这些建筑为殖民的耻辱,应该彻底夷平,说我们呼吁保留这些建筑体现“上海人的洋奴意识”。
然而,把这些房子全部抹去,把历史全都改写,这些记忆就不存在了么?忘了哪位学者说过,如果我们忘记历史,历史重演的危险就要大得多。难道我们只能保留“我的祖先比你们阔的多”的记忆吗?况且,这段历史不仅仅是殖民的屈辱,也体现了国人现代化历程的艰辛。
4.
阮仪三老师说:“拆掉‘划船俱乐部’,开发商可利用的也就是那块巴掌大的地,殊不知,‘划船俱乐部’所承载的历史文物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建筑艺术价值和认同价值也比这要大得多。而新旧建筑的结合,才是城市最经典的一幕。”
这段话透彻地说出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意义。保护并不是阻碍发展,而是在发展中了解过去遗产的价值,并将其充分挖掘和体现出来。
不幸中的万幸是,目前拆除工作还没有进入实际行动,一切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