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钟鼓楼地安门 |
分类: BJQIQI转京城 |
外出了三天,刚刚到家。旅行总是这样,从熟悉到陌生,再从陌生回到熟悉里面,仿佛从一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总是喜欢这种淡淡的陌生的感觉,因为比日常的熟悉要多了份小紧张与期待,有些东西是很难变得熟悉的,就像旅行当中的这一个个驿站,因为我是个路人、是个过客,而不是一个可以在一年四季守候着它们变迁的居民。
而对于北京城来说,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将这种陌生悄然转变为熟悉。所以,趁着阳光还好,我们继续踏上这京城怀古一日游的路途吧。从上节说到的国子监到鼓楼很近,打个车花十分钟与十块钱即到。夕阳下的鼓楼的红墙显得分外耀眼,它与正北方的钟楼遥遥相望相依,从元代开始,形成“暮鼓晨钟”的北京城的时间秩序,是当时京城上至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遵循作息规律的标尺。这钟鼓楼多灾多难,被火毁过几次,现在的主体建筑均为清代重建,且钟楼还由原来的木制结构变成了如今的砖石梁拱券式结构。虽然这报时的功能已经随着清末代皇帝的下台而废止,但每年的除夕,北京城的上空依然能回荡起这鸣钟击鼓的声响,让这个喧嚣的商业都市仿佛暂时经历一刻时光倒流。
从钟鼓楼向南便是地安门大街,一路上会经过烟袋斜街,经过这里小街可以直达银锭桥,邂逅后海。再往南就是火神真君庙,门口有对踏浪麒麟把守,用于祭祀火德之神,建于唐代,现在能看到的基本是明清和现代的复建,只是暂时还未向公众开放。
再往南便是曾经辉煌的地安门,这个曾作为皇城四门之北门的地安门,是与南门天安门相对应存在的。可在那个无知的1954年,被一个叫疏导城市交通的原因,正大光明地拆除了。经有识之士呼吁,当时拆除的木梁、木柱、都经编号登记,连同砖石琉璃等运到天坛重建一座一样的以存念。但那个年代对古迹保护的观念远远逊于破旧立新,所以后来一场大火将这些木料毁灭,也将地安门的重建工作永远烧毁在了历史的错误中。
那天黄昏,当我站在北京城中央的景山上,向南和向北望北京城,我为看不到地安门的一丝影子而有点神伤,如今,我只能在闭眼中幻想着地安门外百花深处的胡同里坐着的那位等待良人归来的老妇人了。而睁开眼,这里除了川流不息之外,地安门仅仅是个公交站名了。
京城怀古一日游到此结束,更多的文章请见BJQIQI转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