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救桃花坞,救救我们的记忆

(2012-08-06 06:26:40)
标签:

桃花坞

历史街区

保护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

    桃花坞将成梦中景象了?近日,网络传言“苏州桃花坞历史街区在拆迁中很多老建筑遭破坏”,一些“证据”照片让网民惋惜不已。尽管网络上议论纷纷,但在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指挥部的眼里,是“相关传闻与事实不符,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的432处文化遗存依然完好”。其实,之所以桃花坞拆迁事件之所以引人关注,除了对历史建筑、文物的关注之外,这还反映了当下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不力的质疑,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人为消失的焦虑,也有对现实文化上的急功近利的反思,对历史记忆的拆迁与重建,最终会让城市消失掉其精气神,变得不伦不类。

    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桃花坞,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的终老之地,片区内的文化遗存,涵盖了城垣城楼、宅第民居、坛庙祠堂、店铺作坊、园囿园林、桥涵码头、池塘井泉、中华老字号等。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2010年底,苏州市启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该工程被认为是整治环境、改善民生、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古城旅游新亮点的重大举措。

     桃花坞拆迁的质疑,是源于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宋微建在新浪微博上的爆料:“苏州桃花坞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把明代古建筑也拆弃了”。之后,宋微建又联名陈天趣、萧爱华等相关人士共同发起了“救救苏州桃花坞”的号召。除此之外,还有苏州古建园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州会中国园林营造发展公司总顾问@天趣玄公在微博上质问:“留下修缮?!好事!可信吗?大家到现场去看看,是保护工程吗?”安生国际室内设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吴振宝则发帖称:“所谓的苏州桃花坞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其做法就是完全把苏州桃花坞内的古建筑,距今九百多年历史的明清代老巷住宅以及永宁石桥毁灭性拆除,我们都有良知和责任感知历史,救救苏州桃花坞。

    与此相对应的是,官方的回应颇显“理性”看上去又不太靠谱:“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共有432处文物点纳入保护规划范畴,包括各级文保单位、控保建筑、古构筑物以及苏州市规划局列入相关规划的历史建筑。”不过,从目前的公布的照片中,不难看到所谓的苏州古城墙修复只是重新披上了“钢筋水泥”,“古”韵却不复存在,并没有像官方所说的那样得到恢复性保护。而此前的新闻报道则说,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对西路建筑进行原样修复,按照相关史料记载,在东路恢复“桃花仙馆”、“天章阁”等建筑,目前门厅、祠门等已基本建成。

这压根儿不是所谓的保护,而是拆迁之后的重建,而这或许更符合商业地产的利益考量。这让我想起,在日本的奈良地区,许多传统得以保存,毛笔制作行业在一家小店里能历经几代人而不衰,直让人羡慕他们对传统的传承是多么的地道。而在中国,不管是文物、建筑、街区还是名人故居,都有可能遭遇因“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拆迁处理。以至于我们感叹城市变得越来越新,传统乃至于城市记忆在逐渐消失。从这个意义上看,“救救苏州桃花坞”更像是一个伪命题,当它成为历史的时候,或许早已注定了其命运不是由它自己说了算。

苏州桃花坞的拆迁、重建,那还是唐伯虎的桃花坞吗?当然不是了。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也会成为绝响。那么,“救救苏州桃花坞”就是救救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不要随意拿城市的发展来绑架我们的记忆文化。倘若我们的城市变成没有了记忆,它即便是发展成国际大都市,也不过是“大都市”而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记忆、历史传承又有多大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鸽子的吃法
后一篇:孤寂的美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