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我们谈论什么

(2011-06-20 11:21:52)
标签:

中国

微软雅黑

艺术批评

艺术评论

陈丹青

分类: 艺术市场

当我们在谈论艺术时,我们谈论什么

 

艺术评论,越来越难懂得了,不是艺术评论家们的学问变得越来越高深了,而是喜欢用术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花招穿插期间,其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有点魔幻色彩,以至于看艺术评论,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

无独有偶,现在的艺术活动或艺术作品,内容更丰富多彩了,风格更多元了,这样的一种态势给艺术更多的空间,但有时候,我们看艺术的好坏,似乎也难以有一个标准,即便是有,也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思辨,别的不说,就是在这些艺术品当中,带给人的是享受也好,是思想也罢。总归是有所收获的吧。然而,这样的收获似乎越来越少了。

某一次,遇见一位艺术评论家,听他的谈吐,简直可以说是俗到了极致,据说,其理论和研究成果都很丰富,因为对艺术一行不大熟悉,所以就闻所未闻,于是就真孤陋寡闻了一回。回家,赶紧上网去查,自然是谷歌搜索的信息不少,看上去确是那么回事。再搜索评论,亦有不少作品发表。原来真的是大家。然后,拜读文章。简直是惊呆了。

那描述,那术语,拿腔拿调的形式,故意夸大的风格,显得很矫情,看上去都是令人不爽。其实,这样的事充斥着整个艺术家,搞得艺术很混乱,满眼的大师,潮流,思想,但细究之下,却发现,全不是那么回事。

艺术家陈丹青说,“当下艺术界是空前繁荣的荒凉”。那么,当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在谈论艺术时,我该说点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简单的说,艺术应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高头讲章。更恰当的说法是,艺术应该是让人读懂,并流传的。如果不能流传的话,艺术品的价值就无从得以体现,就不能更好的让更多的人懂得。在读陈丹青、李零、张鸣的学院派批评时,让我们看到了批评的活跃。而更多的沉闷的批评的出现,则带给我们的是反思。事实上,艺术不仅仅是高雅的,也应该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是通俗的。这就像有的评家所说的那样:“中国现在经济发展很快,有很多爆发,但又没有明显的批判爆发。当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钱的关系时,思想方面的批判并没有及时跟上来。”“文化需要的是独立思考,需要去评议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果失去这个职责,就成了娱乐,就只是‘无伤大雅’。而文化界真正要做的应该是不断把旧的‘大雅’ 拿出来评议,创造新的‘大雅’。”

亦有评家认为,市场成为艺术的推手,评论家难以做到纯粹,同样面临身份的尴尬。在前不久举行的2010青年批评家提名展学术研讨会上,我注意到这其中的喧嚣,大于对艺术评论本身的关注,甚至于有人想以“代”来区分艺术批评家。但不管怎么说,在今天这样多元的文化状态中,如果一味地强调无关宏旨的艺术批评,而忽略掉艺术批评的价值和功能的话,无疑是失败的,可疑的。

不过,从艺术评论的发展史来看,我们丝毫不会悲观到,艺术批评的功用偶尔的消弱并不代表艺术批评的退守,而是注意到更多的潜流涌现,正是他们活跃了艺术,使艺术批评不再那么枯燥、乏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父亲的馒头
后一篇:美食来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