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越来越贬意;文化越来越俗化;名人越来越多。故,用文化名人这个具有一定历史味道的词汇表达本文涵盖的人士之范畴。
捕禅的汤用彤
中国如果存在禅学,他是第一人,在世时被称为佛学家与文化作家。曾任北大副校长。湖北黄梅人。出身原因,汤先生惯于在小巷子居住,对大城市的大交通与酒绿灯红很是反感。他的朋友笑话说幸亏北大有个没有名字的小池塘,不然得回乡下种菜。
听涛的靳以
“二十年前我曾陪同香港友人寻找北海南门外东侧这个民居,只见门牌还钉在门楣上方,里面早已面目全非,如今恐怕连门牌也不在了,而六十多年前的室内情景也只有少数几个局中人挂在琐忆中”。(卞之琳)靳以就是有能听涛无人闹的环境中经营着文学季刊并发现了许多人,如万家宝。这里也是文人蹭饭蹭点的地方,巴金/郑振铎/肖乾(肖字为错别字)。
本色的沈从文
历史只记住沈先生是语言大师,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沈先生为什么选择凤凰?仅因为语言及地籍的原因?这里有个野史上的秘密。沈先生喜欢独居,但为文为事为人均比较平和,也不大愿意拒绝什么,这样在朋友的盛情相邀,且有知己相送的早春二月,沈先生来到了凤凰,留下了一代大师的足迹。
胡同的老舍
无独有偶的是,沈从文喜欢胡同但大部分时间没闲空去欣赏。老舍则写就了胡同春秋。文史留名。
必扎领带的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由右而左,因紧跟主席受到些质疑。郭先生凡住处必欲先让佣人或保姆给清理打扫一遍,然后事必躬亲,再审视周边,待到清洁如心,再扎上优质领带,开始作业。这可以推测:郭先生娶日本女人而痛恨日本人的原因。
酷爱酒吧的周作人
如果不是受日本女人的牵扯,作人先生的文学成就其实高于其兄。就居住癖好而言,作人与树人迥然不同。作人好动,树人好思。因而作人先生长期居住在“大城市”里,对酒吧存在酷爱。大约这也是推动他走向人民的反面的因素之一。
窗明几净的胡适
胡适自谓:“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政治只是我的一种忍不住的新努力”。是故,胡先生走向鲁郭的对立面,自此左右逢源,写成了现代文学政治史的神话。因为这,胡先生的居住条件就没有必要探讨了。
不领救济粮的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随笔与散文在现代文学中居重要地位。但为人所景仰的,还是其高风亮节。一为荷塘赊月色,再离美帝救济粮。晚年的朱先生风湿挺厉害,但坚持在小屋寓居而没有接受美帝的“美意”。
一生寓公杜甫
贵为诗圣,但由于忠厚老实,一生寄寓他乡。或许如果住在自家产权的屋子,也就不会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