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房价有不同的角度,因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从总体需求分析,认为房价过高;从总体供给分析,认为有效需求不足,进而推论得出,片面增加供给并不能抑制房价;从调控的措施分析,认为实施力度及执行有差异,与地方政府的历史成绩挂钩,更让调控在地方上实施打折扣;从各城市的步署分析,对房价稳定与降价说持两极分化。更有业内人士提出,谈房价或谈论均价已失去其本质意义。
人们分析房市立足较多的是社会矛盾说/住房保障说/房市寻租说/紧缩说。其目标直指房价的下降,至少必须稳定在现有水平。分析一下房地产市场的原理,只要实质性需求能够承受既定的供应,房价不会自动下降或稳定;又有人提出政府改变角色限制房价才能在住房保障上做出成效。取消开发商等极端说法不在本人讨论范围,因为那是在泄愤。
由上述背景,笔者分析得出:必须有一个裁判才能公正地对房市进行显身说法,主观上的裁判当然是当家的,即各级政府与中央政府。客观上有没有一个衡量房市稳定与否的东西呢?笔者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进行验证后,认为“具有需求吻合度的性价比房子占市场可供量的比例”这个软指标,是适合对具有地域特性的房市进行客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分子是指:具有需求吻合度的性价比房子,既包括新房也包括二手房,具有吻合需求性价比的意思是:具有潜在消费需求,吻合消费购买力,存在现实流通必然性的一类房子。传统方式讲,所有房子都有个性价比,都好象是适合的,不然开发商开不出合适的价格。因而必然对具有一定性价比的房子结合市场能实现的购买力进行评价:如在武汉市,东湖,长江,汉江,月湖沿岸四处因城市环境改造使其具备高档房的出身,卖价定位在九千左右,性价比是非常合适的,但看看市场需求,比较受追捧的性价比价格则为八千左右,因而这一千块左右的空间必须在各开发项目中寻求较高的产品差异,否则销售不畅。这是高价房市场的一个反映。再看二环周围的房子,锦绣龙城不到三千元的均价,但具备与万科一比的地段,因为交通给予的能量相当大,两相比较,前者的性价比就出来了,卖的也较快。盘龙城的房子因为以投资及别墅功能为主,由于F天下给了标杆,将具有性价比的房子价位适当提高了约几百元,销售不是很畅,但如果在住宅功能分类划价上做点文章,这一地区的普通住宅应该比现在的销售更为看好一点,未来海岸一期就是个明证。
分母中的市场供应则包括所有具备预售资格的房源。
对这一指标进行推波助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拆迁户/安家型置业/教育与商业复合投资行为三大类。这三大类需求具有非常大的刚性,购买力也比较强。具体包括:因为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面积需求造就安家型购屋置业;旧城改造与城中村再建设产生新房需求,国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大量的拆迁户必须购置新房而不会进入二手房市场;引起重视的第三方力量来自周边城市的以教育或商业与投资复合产生的异地置业行为,这部分需求往往因大盘大范围营销而衍生。
因此,衡量一城市的房市是否正常而稳定,必须统计得出这个城市扣除掉上述刚性需求后还具性价比住房需求量占可供量的比例,这个指标达到开发项目平均保本点(约百分之四十),房市非常稳定;超过则存在涨价空间,弱于这个比例则必须增加有效供给产品,如保障用房/限价房。
感谢南湖山庄诸楼盘提供相应资料与借鉴性数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