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九五年的泡沫事件说事,是没理清经济发展中的“拐点阵痛”;零二年的调整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理论色彩更浓;现如今发展到“从宏观到微观”“从中央到地方”“从卖方到买方”“两手都硬”的所谓“系统调控”,并直指“高房价”,是完整无缺的“过家家”!
一、建设部缺乏策划意识
比较了一下金部长的报告以及建设部的作派,感觉建设部缺乏策划意识,象钢筋水混板样的规矩笼统木讷。不愧搞财计工作的,财政部的报告用两个数据就可以安民心:中央财政四分之三放之于地方;过剩财政部分全充配到民生当中并有数据分割方案。如果建设部就每一条调控建议都有详细的数据支撑,执行结果均有量化评价,能出现自摆乌龙的笑话吗?
二、整个调控先毛毛雨再大雨突然又中雨执行起来可能又是小雨转晴
一忽儿八条,一忽儿十五条,不知是想镇住开发商还是老百姓。研究半天也没有记住几条,反倒把自己忽悠了:本来想把唯一的两居卖了换个小三房边远点的,平端要交税,只好打消念头了;本来计划好的买两套小居室,待条件成熟了现合二为一,偏偏不让我安神地处理这个事儿!
有本人这类打算的穷人还有???
三、专门打自己的耳光
一方面说控制过高的房价,因而对投资投机购房、多套房转让课税;另一方面又来清理老账,哪个不知道最终的成本负担与税负将由俺买房的承担
四、比比各部门的权杖
按目前出台措施的频率与可控程度评价,权杖次序如下:发改委、央行、税务总局、国土部……建设部。纯粹把一个主管部门弄成了科级行政人员,享受部级待遇。
五、敢不看总理的眼色行事
把陈云老同志的话全丢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看着吧,总理说控制别墅类项目开发,建设部马上会针对性的拿个东东出来;总理说要大力发展民生房,看吧,哪个地方政府敢不拿点文章做做?这厢业内精英叫着房地产的区域性;那厢一刀切下来,管你什么差异终归是“普天之下”“率土之滨”。不敢拿当年的四川说事,
六、几点立论:
房价是什么,是数字,本质是符号,有的还没进流通领域。总理或副总理一发话就吓得不得了!
咱们扁医生不是说看病先“望闻问切”再写方子吗?
首先你得认清楚是围绕供求做文章,还是以市场主体为主,还是以官方的指导性意见为主,还是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还是以“不准再涨价”为主,再才谈得上调控什么如何调控用什么调控最好调控到什么程度为止调控措施如何保障实施由谁来监督没有百分百执行好如何处置???等等……
执牛耳还是取上将首级?请同志先把产业链理清,从源头下手吧,其他的咱不懂,源头肯定是卖的什么,买的什么,窃以为:首先卖的是地;最后买的是房子。如果仅止于控制房价,那就只须提高新增用地的价格,降低新增用地的供应量,采用追溯法调整开发商的历史成本,提高买房人的收入并实施全面减免税政策保管房价立马降下来。
如果动真格的规范市场,那就请同志把供求作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来谈系统医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