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2007-02-01 16:48:12)
分类: 我思故我在

自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加快了自立更生、通过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步伐,我国更是连续实施了旨在刺激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教育产业化随之提上扩大内需之议事日程。乘此改革东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本文以此为背景,就高职教育(这里仅讨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包括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几个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愿为引玉之砖。

 

一 .教育经费的管理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均面临着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是:(1)现有高职学院大部分是在原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走联合之路兴办的,由于前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完全市场化,政府主管单位未予政策上的重视和加强管理,以致中等职业教育市场几近饱和,中等职教资源浪费严重,本身经费趋紧,联合只为“化干戈为玉帛”者不在少数;(2)高职教育在我国还是个新生儿,大娘不疼(指国家致力投资普通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二娘疼不够(地方财政投入乏力,就是有财力的地方,也因隶属关系未理顺而难于到位;(3)有限的教育经费被分割,管理不善,浪费严重,各自收支,分级核算,私设小金库、私发奖金,教育经费不能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绝大部分高职学院是在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必须把师资队伍的建设乃至教职工队伍建设摆在首位来抓。目前高职师资队伍的主要症结在于:(1)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国家的要求有较大距离;(2)科研水平不及教研水平。这实际是个历史问题,很难要求一个授课任务繁重的教师挤时间搞科研;再者,中等职业教育评聘职称所要求的科研与高职教育的科研可以说是两码事。科研在未来将左右高职学院的生存取向;(3)后续教育几近真空。就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一般本科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基本上能拿到副高职称,嗣后动力没了,后续教育被束之高阁。如果花费代价外聘引进又受经费制约。                 

 

    三.学科建设问题                        

 

总而言之,整个高职教育均存在学科门类设置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市场与财政支持的力度则是造成这一矛盾的症结所在。众所周知,经济市场化是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产业以国有经济为主,国有经济的战线又拉得过长,政府每年要从占GDP不足百分之四十的国有经济取得近百分之七十的收入,广大企业不堪重负,加之国有企业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大幅度减员已在所难免,就业对大中专学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源,一些热门专业迅速膨胀,由于财政向投资倾斜,企业又无力储备人才,大中专学校只好在拳头专业上做文章。

 

四.校办产业问题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市场化较早,校办产业相对较发达,以此为基础建立的高职学院,其校办产业基础较好,但还存在以包代管,以包代赈的现象,以致于校办产业实现的利润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很少。

 

五.几点建议

 

   大力发展教育,培植教育增长点,将是未来几年高职教育得以全面发展的政策支撑。为此,拟早起步,早改革,以下建议供参考。

1.以科研促教研,造就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如有的学校倡导的“双师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实施的“名师”工程就是十分有效的做法。

2.调整学科门类设置,避免小而全。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我认为高职教育应以“宽口径+技能特色”为目标,毕竟高职与高专还是有所区别的(当然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理应成为高职和高专及成人高教的共同目标)。有人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新高职,新在哪里?最主要的,借用产业组织理论的一句话,那就是“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这是高职教育得以立足于高教之林的根本。高职的生源不及普通高教,而毕业生的要求则高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乃至高专(技能特色方面)。当务之急一是搞好教材建设;二是完善原本齐全的技能训练设施;三是以务实的态度,淡化专业分类,合并相关且有所重复的学科,取消换名不换姓的所谓新学科。

3.后勤服务社会化力度拟加大,改变校办产业的承包方式,主要是允许承包人有留利分配自主权,同时硬化承包基数,将校办产业建成学校教育经费的经常性来源。因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商品化,通过商品化来促进优质服务。

4.实行财物收支统一管理与分级核算相结合,但财务上应统一一本帐。同时应坚决实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新颁布的《会计法》。

5.建立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缓解教育经费的紧张局面。主要做法是:(1)通过财政、自我积累、社会(企业)投资、受赠等方式分担非义务教育投入成本(指软硬环境建设),我们通常所说教育是新的增长点主要针对的也就是中高等教育,这方面一定要用好用活政策;(2)由全日制学员、成教学员、短训学员、在职员工分担非义务教育运行成本(培养费用),尤其是财经院校还可以把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经常性经费来源之一;(3)非义务教育产出成本(毕业--就业费用)完全社会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