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听说中戏又开始搞中外交流了,据说此次是“与百老汇的合作”。闻得此消息很是欣喜,但据过去对于学校的了解,这样的交流一般都是结果不良。有艺术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何况是表演系……
今天值班后没什么事情,和珊珊、可可、文颖一起去学校看这部音乐剧《名扬四海》。虽然之前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对这种合作报太大希望,但看了以后着实感觉被“雷”了一道。舞美和《西区故事》颇有类似,至少是直观视觉。全场的音乐听着都一个味道,除了不断飚音外再留不下其他印象。演员们声嘶力竭地高歌,不时传来跑调,实在心疼他们。舞蹈只能用粗糙来形容,其实学生们基本功并不差,只是因为学校的教学问题,让他们在声音与形体合作中找不到方法,唱就不能跳,跳就不能演,演就出现技术问题……中戏教学的老问题了,也不足为奇。
最难以忍受的是中文版的歌词,实在不知道是哪位高人的杰作。歌词又拗口又难听,实在难以和“美”“乐感”等词挂钩。虽然美国音乐剧中的歌词也都通俗易懂,但起码那是个艺术品,而不是如此的拙劣之作。另外一个就是谢幕时候演员们如同彩虹一般的西服——为了一个谢幕特意做了几十套衣服,要是没赞助那就真是有魄力了!谁再敢说学校没钱,大嘴巴抽他!
据说这还是个美国的导演组来排演的,还有中方的老师作为辅助。什么总导演、演唱指导、形体指导、音乐设计等等“五脏俱全”,但却排出这么个“似是而非”的东西,不知道中戏的学生在其中学到了什么?中戏的老师又从中学到了什么?百老汇的演剧模式?艺术?还是其它?至少在戏里没有看出来,效果反而倒不如当年学校自己创作的那几部音乐剧。
“拿来主义”没错,但是拿来的该是什么?“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事情在大清国获得了失败,其原因正是因为体制的制约。当然,如果单纯以打开中西交流的大门来说,那麽这次合作的意义远大,但其效果还需要通过以后的成果来验证,而不应该是仅仅排个戏来交差。
同时还想问一句,中戏自己就没有音乐剧专家吗?不见得吧?他们就一定比这次的美国人差?恐怕更不见得。莫非是因为系的不同而只能请来“洋和尚”以传授真经,证明本系实力?据说“洋和尚”们还一个个牛逼哄哄的,根本不拿中戏的教师当回事。当然,这只是传言,本次参与的教师也未见得真能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毕竟是请人家来的嘛,要是再不当人家是大师,岂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
由于不知道太多内情,所以也不好评判“洋和尚”的水平。因为该剧在国外演出时是一部有名的作品,不能以现在的呈现来衡量百老汇的演出水平。这忽然让我想到了中国足球的外聘主教练的事情。其实真的是人家老外没能力?不见得。但是任何国际级别教练在中国几乎都铩羽而归,恐怕中方也需要承担巨大责任。想想看,即使是当年米卢破天荒地打进世界杯决赛圈,不最后也落得一个“功过均有”吗?
不知道这次中戏和表演系会如何评判此次演出。或许是自己骗自己?或许是打掉牙咽肚里?或许是真认为很成功?都可以,但是再次坚信,近年来看戏还是要看导演系的。无论是洋和尚还是土和尚,起码会念经,无论念得效果如何,至少能靠谱些,不至于劳民伤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