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日子没有动笔了,不知是寒风袭来的太快,还是新车中的空调太温暖。自从致胜驾临后,我满脑子全是车、车、车……很高兴,朋友称,这辆车不像20万的,像30万的,欢喜……
看戏,对我来说一直是工作,也是专业。我需要随时去了解他人,了解市场,了解戏剧发展。但戏看多了也会觉得烦,这些日子宁可去看电影,也懒得走进剧院。这种疲沓的状态就像是冬天的熊需要冬眠一样,没有精神。
好在,强打精神去看了几个戏,随笔写写,算是个情感记录吧。不过想想看,我也很久没有正式写过评论了,看来的确是懒了很多。
《婚姻风景》
赵立新老师又添新作,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小剧场,二人戏,没完没了的婚姻生活。看完了戏后,有朋友问我意见。我能够给出的回复是: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一流剧本,二流演员,三流导演。
所谓一流剧本,乃是我已经被伯格曼的作品征服,对于婚姻、两性的剖析,瑞典人的能量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这也正是许多观众看过以后产生共鸣的原因。而二流演员,并非说赵立新的表演不好,而是说他并没能让我有惊艳之喜。他的实际演出效果与之前我所想象的相差无几,不失望,不惊喜。而另一位演员周可,相比赵立新来说,戏搭得并不合适。或许是国内能与赵老师搭戏的演员就很少吧,所看到的周可的表演太过流于表面,或者说在扮演一种情绪,扮演一种状态。或许这就是海派表演的精髓?
至于三流导演,实在是我看不出这部戏有什么导演处理可循。凡是说“看不见导演处理的作品是最高境界”的人,不是个外行就是想要骗外行。就算是自然主义作品,也并非完全是生活流的再现。满台上除了设计的演员狂吻外,实在找不出更多的导演设计。偶尔出现一些,也只是不痛不痒地平庸之笔。
《Mr情剩儿》:
《最后一个情圣》的改编版,珊珊的最新作品,九个剧场演出,杨旭主演。我不知道为何九个剧场非要把这个小剧场戏放到大剧场去演出,所有的细节处理全被淹没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让这部原本应该火爆北京冬季的作品变得褪色。演员的表演十分卖力,卖力得过于追求剧场效果。过度显示自己表演处理,还能走心演戏?可笑!
珊珊依然还是很年轻,年轻得对于市场与商业去妥协一些东西。虽然关系非同一般,但我依然不能在这部戏的处理上认同。全剧的篇幅过长,演员表演的节奏本身就控制不好,那麽就应该在导演处理与剧本删节中下下功夫。一些导演语汇,在戏剧学院演没有问题,但是面对普通大众,稍微“皮儿厚点”就会变得“不知所云”。同时,一些噱头加入其中,虽然都是为了取悦观众,但有些有效果,有些没有效果;有些有必要,有些没有必要。一些包袱的设计位置还有待商榷,这同样是一个总体节奏的问题。
和珊珊交流了几次,直言不讳了我的意见,但我依然推崇她是80后最出色的戏剧导演之一。她的创作是干净而纯粹的,其想象力也是丰富而有趣的,导演的幽默感与游戏感也兼备,唯一欠缺的就是掌控全局能力有待提高。当然,这和她的性格有关。过于随和有时候未见的有利于创作,当然,我也不希望她变成第二个娄乃鸣导演或者雷国华导演,因为那就不再是她自己了。
《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
早就听说林奕华要演这个戏,一直很期待去欣赏。演出前几天,介绍了珊珊与林奕华认识,一起坐下来聊了很久。对于林奕华的创作态度,我是颇为欣赏的。林奕华说:“我会认真的挑选投资人,能为票房做的,我会尽力做,不能的我不会改变。在别人都要排喜剧的时候,我偏偏要排悲剧。大家可以不给我投资,大不了我回学校教书去,去餐厅当服务员,或者去研究舞蹈。戏剧并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席话让我颇为感慨,能感觉得出,他是真诚的,就如他的戏一样。林奕华是我所见到的极少数的“天才型导演”,他没有所谓的学院派规矩来约束,所创作的作品也时常迸发出精彩火花。但这一点也恰恰是他的软肋——无规矩不成方圆,过多地追求某一种想法,但整体完整性有所欠缺。《生活与生存》所看到的,是一个个美丽的珍珠,但并非是项链。
可以说,这部戏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叙述,也不在于煽情,而在于林奕华的思想,虽然大多数观众不能够完全明了。“生活”是摆在舞台上的,但“生存”却是需要思索的,林奕华在前者的交代上笔墨颇多,但对于后者却并没有刻意强调。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对于思想表达的不负责任,但我却恰恰认为,这是林奕华的成功之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去刻意要求,不去刻意表白”,这一点是国内诸多导演所需要借鉴之处。
以上三部戏,是最近我所看过的。虽然我都在说他们的不足,但我依然要向这三部戏的创作团队致敬。谢谢你们,能够为中国的演出市场带来新鲜的元素,谢谢你们能够把名剧复排,谢谢你们能够让观众们知道,不恶搞不媚俗不用豪华明星阵容,一样能够在剧场里得到享受。周末我将去上海看话剧版的《梅兰芳》,希望那部戏能够拯救我的“冬眠”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