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2008-12-15 13:26:21)
标签:

梅兰芳

话剧

电影

娱乐

卷首语:

   本文是我在上海看了话剧《梅兰芳》后的一篇策划稿,为公司写的。或许提前几天,这就是个头条,但如今却已经是《非诚勿扰》的天下了,只能勉强上了个要闻。没办法,审时度势,只能发在博客吧。新增卷首语和后记。

 

 

导语:

   电影《梅兰芳》日前掀起了全国的观影热潮,而作为一部话剧版的《梅兰芳》也在12月12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隆重上演。新浪娱乐特前往上海观剧,从直观感觉与剧场效果反映来看,话剧版与电影版相比并不逊色,特别是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更有优势,充分体现了舞台艺术的特点与能力。

  电影带来了“梅兰芳热”,关于梅兰芳的生平与轶事,在网络上也成为了网友们所关注的焦点。话剧版《梅兰芳》与电影版《梅兰芳》在故事上有所接近,但也有诸多差异。有趣的是,二者皆来源于梅绍武先生生前的原作,侧重点的不同,使得其各自有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梅兰芳呢?

很遗憾,上海外的观众们尚未能有机会观看话剧版,新浪娱乐特别赴上海观剧,并做出策划,对比一下话剧与电影的差别,让广大新浪网友先睹为快。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差别之一:梅孟关系还原 福孟对话改变

   在电影版中,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关系并未提及二人的婚姻,二人的相识只是一次偶遇。而在话剧版中,孟小冬是特意来到剧场约见梅兰芳,二人在剧场内便唱起了《四郎探母》,而福芝芳的出现也让二人的戏被打断,从此埋下了伏笔。

   随后,梅兰芳与孟小冬几次合作,包括共唱《游龙戏凤》,之后孟小冬成为了梅兰芳的“外室”。梅兰芳赴美时,孟小冬并未离开。

   电影版中,福芝芳与孟小冬的对话是一大看点,情节是福芝芳登门要求孟小冬离开。而在话剧版中,这一段戏被改成了“梅兰芳赴美后姑妈去世,孟小冬试图通过吊唁前去梅府,却被福芝芳拒之门外”。这一段落比起“登门问罪”更具有吸引力,剧本的台词内容也较电影中更加丰富,两个人物在针锋相对中,不时迸发出戏剧火花,具有更强的力度。

   在这段戏之前,话剧版还加入了一场戏:孟小冬想随同梅兰芳赴美,但梅兰芳考虑到各种因素而婉拒,令孟小冬更增强了对自己名分的渴望。于是孟小冬进梅府吊唁并最终离开,也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让“梅孟分别”变得更具有说服力。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差别之二:邱如白消失 齐如山隐身

   电影版中的邱如白,实际原型是齐如山。在电影中,邱如白的戏份甚至有些“喧宾夺主”。在话剧版本中,邱如白再次变回了齐如山,但该人物却并未在舞台上露面,只是通过其他人的介绍以及画外音来进行表现。

   电影版中,少年梅兰芳在听了邱如白的讲座后主动请教。在话剧版中,变成了齐如山多次写信给梅兰芳,告诉其“能演戏但不懂戏”。齐如山的信曾被福芝芳扣下,偶然的机会被梅兰芳得知,深感其言之有理,于是便“三顾茅庐请齐如山出山”。

   可以说,在话剧版中,齐如山不再是那个集经纪人、发言人、策划人于一身的邱如白,而是现实中的“梅兰芳艺术上的引导者”。他虽然并未现身舞台,但完全能够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个“精神引导”的存在与意义。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差别之三:反面角色进入 戏剧冲突增加

 

   电影版中除去日本人之外,并没有太多发面角色。而在话剧版中,加入了两个新角色:一个是梅兰芳的师兄筱艳菊,另一个是纯反派角色朱益明。

   筱艳菊这个角色,在电影版中与潘粤明扮演的那个角色有异曲同工之处,据悉该角色曾也是电影版中的一条线索,但最终被删去。在话剧版中,筱艳菊从开场就是一个“妒忌梅兰芳,希望成名,但屡次失败”的演员,他对于梅兰芳的帮助和尊重不屑一顾,只是一心期待“成角”,并不择手段,不断沦落。最后因为不给日本人场戏而被折磨至疯。其代表性台词是:“我们永远是戏子,戏子就是婊子。”充分表达了这一人物的形象与性格。

   相比筱艳菊的“成名梦”,朱益明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他通过自己的手段混在将军府,最后投靠日本人当了汉奸。开始时,他大肆吹捧梅兰芳为自己牟利,当遭到拒绝时便怂恿和支持筱艳菊与梅兰芳“对立、打擂台”。当日本军入侵后,一边把筱艳菊献给日本人,一边威逼梅兰芳就范。朱益明这一人物贯穿始终,成为了该剧的矛盾冲突中的主要角色。也正是因为他的加入,让话剧版梅兰芳体现了戏剧作品中“强调矛盾冲突”这一特性,使得剧情更加紧张紧凑。特别是在“梅兰芳注射流感针”一场戏时,前场戏是朱益明威逼几次想闯入后堂,福芝芳拖延周璇;后场戏是在投影中,梅兰芳在后堂让仆人注射。在紧张情况下,梅兰芳宁愿连续注射三针,导致昏迷。该片段情节扣人心弦,节奏张弛有度,这一点上朱益明功不可没。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差别之四:京剧更多展现 经典唱段登台

 

   由于篇幅问题,在电影版中,梅兰芳虽然是一位京剧大师,但京剧的元素却未能有更多的展现空间。话剧版中侧重于京剧元素的展现。梅兰芳的几大代表作的片段系数登场,无论是清唱还是粉墨登场,都让观众们在看话剧的同时体验到了京剧的魅力。

   《苏三起解》《天女散花》《四郎探母》《游龙戏凤》《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红娘》《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这十段京剧中的精品唱段,均在话剧版《梅兰芳》中得到了突出,并在现场通过字幕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值得肯定的是,每一段京剧的展现,都是在剧情的关键时刻,或者为叙事、或者为抒情,并非“特意安排”。

   其中,当筱艳菊与梅兰芳“打擂台”时,剧中运用了多位京剧演员轮番上阵,通过精彩的唱段让观众们一度进入了京剧演出情景。而京剧也并不冗长,多是挑选了经典唱段,没有丝毫地拖沓,节奏掌握出色,让观众们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差别之五:梅兰芳被强化 内心情感渲染

 

   在电影公映后,曾有一些评论,称电影中的梅兰芳戏份不够,表演多是在“别人影响下的表现”“缺乏主动”。这一点是电影版中的特点,相信也是导演的刻意处理——就是要打造一个“为别人活着的梅兰芳”。在话剧版中,大量的对白、独白被加入,使得梅兰芳有了能够“亲自表达自己”的空间。与孟小冬、福芝芳、筱艳菊、朱益明的多场对手戏,以及增加“丧子”的情节,都梅兰芳的人物性格得以充分展现。

   特别是在最后一场“独白戏”中更是点明主题。这段独白是在“梅兰芳注射流感针后,在昏迷中的奋力倾诉”。首先,梅兰芳感觉到热、感觉到昏,出现了幻觉。一个个自称是梅兰芳的幕后音出现。梅兰芳问:“你们都是梅兰芳,那我是谁?”答曰:你是角儿!随后,梅兰芳生命中的几个人物们相继出场,与其交流沟通后便离去,只剩下一个孤单的梅兰芳在舞台中呐喊。他的孤独、责任、负担、理想等等一起涌上心头,“师徒情”、“夫妻情”“手足情”“祖国情”等在最后的独白中得到了完全的释放,效果虽然略显刻意,但能只达主题,让观众们产生共鸣,为该剧做了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收尾。

 

 

总评:

  

   戏剧擅长的是集中事件、突出矛盾、强化冲突、塑造人物,同时有诸多舞台手段可以使用。特别是用大量的对白与独白来讲述故事与抒发情感的特点,是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媲美的。因此,话剧版《梅兰芳》的成功只能是充分发挥了其舞台优势。

   但不能否认的是,话剧版《梅兰芳》依然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如段落的增补、台词的精炼、解构的完善、人物的多面化等等。

  

   话剧版《梅兰芳》的演出与电影一样,也获得了成功。话剧版与电影版,其实也只能在内容上做一个侧重点不同的比较。两种艺术门类的不同,必然决定着二者的艺术特性,因此在很多方便不能单纯与孰优孰劣来衡量,相信每一位看了电影和话剧的网友们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有评论家这样说:“电影版《梅兰芳》,看的是人生、是价值、是整体、是导演的思想;话剧版《梅兰芳》,看的是人物、是冲突、是京剧、是舞台的艺术。”  杨申/文

 

后记:

    如果单看话剧版《梅兰芳》的话,这也就是个75分的作品。但因为电影的存在,让话剧提高了10分。其原因,主要是出在剧本上,同时还有戏剧本身的特性上。当然,还有部分演员的功劳。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饰演孟小冬的温阳是我很欣赏的青年话剧演员。温阳是个难得的戏剧演员,从形象上、戏上来说,哪怕是在北京的话剧舞台,30岁左右的“话剧大青衣”无人能及她。在美国看她的《I love you》时就所感触,随着之后的《红与黑》以及《梅兰芳》,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其实写这个策划的目的很简单,并非是夸耀话剧版《梅兰芳》有多出色,而是呼吁广大观众们,在热衷电影艺术的同时,也来关注一下话剧艺术,在剧场里的感觉有时候会远远超过影院。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观话剧《梅兰芳》:舞台的魅力远胜银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