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话剧《霸王歌行》:遗憾与期待

(2008-03-17 00:00:00)
标签:

戏剧

话剧

王晓鹰

导演

霸王歌行

项羽

文化

分类: “申”邃目光(独家剧评)
   08年以来,舞台古装戏剧开始流行,从陈佩斯表演的《阿斗》、李六乙出品的《市井三国》到王晓鹰导演的《霸王歌行》,三部以“不是历史、讨论历史、借古喻今”的戏剧先后呈现在北京的舞台上。
   评话剧《霸王歌行》:遗憾与期待
  
   晚上看了《霸王歌行》。我和晓鹰老师一直关系不错,对于其作品也一直比较看好,特别是《萨勒满女巫》《歌本哈根》等作品。但今晚看过《霸王歌行》后,我却不免产生两个字——“遗憾”。
   之所以称为“遗憾”,并不是说这部戏排得有多么不好,而是王晓鹰的导演水平应该不止如此,也可能是与预期想象有差距未感觉满足。有几处是我的“遗憾”,在下文中写出:
  1 没有体现出戏剧的味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部戏属于王晓鹰的一部拓展性作品,与之前的几部代表作相比,可以看出他在尝试一种改变。一个导演的确不应该守旧“吃老本”,在这一点上,王晓鹰的精神是可佳的。但这部《霸王歌行》由于文本内容和处理方式的原因,让我觉得它更像一部诗剧而不是话剧,或者说更像一部叙事朗诵。剧本的原因使得该剧没有太多我所喜爱的“冲突戏”,话剧的味道随着叙述与抒情变得有些淡了,特别是剧中一些考验表演的地方并没能够让我“解渴”。
    可以说,该剧是以台词为主,但台词的分量实在有些过重。项羽的所有表演几乎都依靠大段的台词来完成,特别是跳进跳出的独白部分占主导。我能够体会到,房斌在台上演起来应该是非常过瘾,记得当年我在中戏上学时候演《长乐钟》时有酣畅淋漓不想下台的感觉(卫钟作品,描写韩信的故事)。但是大段的台词却让现场的观众感觉有些疲劳,因为他们需要全神贯注地去听清每一句台词,而会可能忽略其它。另外,对于角色时而念白时而普通话的处理也可以再清晰一些,心理独白是普通话,历史剧情用念白等等都无所谓,但现在并不是每一个观众都能明白如此处理的原因与意图。
 评话剧《霸王歌行》:遗憾与期待
   2,效果处理上可以再“极致”些。记得上中戏的时候看王晓鹰的《死亡与少女》,当时就有一个处理是舞台上空类似于“眼睛”一样的纸破了,在高潮台词时,有一道血在纸上流了下来。多年后《霸王歌行》上,血的处理是该剧的一个重点。只不过“血手”的处理太像《马克白思》,而宣纸上的血又有些与《死亡》类似,遗憾!
    
    《霸王歌行》应该是一部充满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宏伟作品。当然,这种宏伟并不取决于舞台上是否如《大将军寇流兰》一样堆砌个人海出来,更不需要靠声嘶力竭的叫喊。在这一点上,王晓鹰控制得较好,但以我个人的欣赏喜好来说,更希望他能够做得更加“极致”一些,最好能有些残酷的味道,最终能呈现出一种“现实的确悲哀,别人替我悲哀,但我不为自己悲哀”的境界。
   评话剧《霸王歌行》:遗憾与期待
  
   3,古琴演员多余。《霸王歌行》中运用了有源音和无源音,但究其本质,古琴依然属于无源音,只是起到了一个营造气氛调节部分节奏的用处。但为了这一点而安排一个演员特意来表演似乎并不是必要。该人物的出现往往只是弹几下就下场了,没有起到更多的作用(比如说歌队、评判、审视者等等),建议完全用录音代替或者在后台弹奏,效果绝不会比现在差。(必须指出,该演员几次出场,都让我觉得有些跳戏,大概也和自身表演水平有关。)
   4,结尾的字幕略显蛇足。其实在看戏的时候很多人都已经看懂了,何必要重新再说明一次呢?字幕之前的造型也足以圆满落幕,这样字幕出现就会显得蛇足。戏已经表达得很明确了,再次出现解释和总结等文字性东西,就把这样一部荡气回肠的作品弄得有些像“教科书”了。
    评话剧《霸王歌行》:遗憾与期待
    总体感觉,这部《霸王歌行》虽然在题材和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骨子里还是王晓鹰导演自己的风格——直接、真挚、具有美学价值、注重视听、导演语汇明确、内涵值得思考。我希望这部戏能够成为小剧场戏剧的精品,但也许是导演太珍惜自己的作品了,因此许多地方还让我不免留有遗憾。
   或许,给戏“剪裁”一下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