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今天不写剧评,无非一篇观后感,聊天而已。
聊什么呢?那就从标题开始吧——北京人艺的未来!多年以来,戏剧圈内一直有人在问这个问题。人艺是个讲究本事也讲究资历的地方,年轻演员想迅速在舞台上蹿红是不可能的,总要跑多年的龙套,摸爬滚打才能逐渐“加词加戏”,慢慢变成个角儿。而成角儿之后是否能挑台成柱,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之所以说这个,是昨天看了人艺的新戏《结婚》。当然,这部戏还不能算是人艺的作品,只能算是在首都剧场演出。台上的演员是中戏04表演系的学生,但这批学生从一入校便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人艺班”。这也是人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和中戏合办学员班后再次成立的组织。换句话说,“人艺班”中许多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北京人艺的成员,《结婚》中的年轻演员们也许就是未来北京人艺的骨干。因此,首都剧场首次给学生们的毕业大戏提供了舞台,北京人艺艺管会的成员们也均到场观看。
整个《结婚》长达3小时,学生们在舞台上卖力地表演。看完演出后,我和思伽姐、晓春姐一起走出剧场聊戏。三个人迅速达成了共识:学生们演成这样已经可以合格毕业了,但是戏本身有问题。
的确如此,学生们在这样一部“生活流”的戏中,基本完成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每个人都在用心去体验自己的角色,在外化上虽然还显稚嫩,但已经能够看到雏形。台词形体上的弱点显现了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练功以及在大舞台上磨练。
但是戏本身实在是不敢恭维!按我的意愿,这部戏应该控制在2小时之内,现在3个小时已经是在挑战观众的忍耐力了。在2个小时的时候,我已经准备起立鼓掌了,却风头一转戏又继续开始……此时节奏急转直下,到结尾都再难挑起了,使得戏变得冗长拖沓。不客气地说,这是对于剧本修改的问题,让导演和演员不可能有掌控的余地。如果想让戏变得完整,那麽必须在前面的戏里做出删节。(当然,导演本身节奏把握也存在问题)
冗长拖沓这是我对戏最直观的感受,或许这是因为这是毕业汇报而非“戏”,目的是让艺管会看到每个人全面的表演吧!对于演员的表演,我认为基本合格,但并不代表欣赏。演员们明显太追求剧场效果;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不够清晰;形体和台词或者是不设计或者设计过度。(比如母亲的年龄,明明是59岁,可是形体和台词的表现说是80岁都不为过,与其职业也不相符。原本不错的表演,因此而减色了,可惜!)
话说到这里,似乎有些过分了,毕竟这是学生的表演,还是应该宽容一些的。上面的文字并非是要去贬低和摧毁这些年轻的孩子,而是想说明:她们不是一般的孩子,她们负担着中国话剧最高级别院团未来的命运,因此现在每个人还都远远不够。
看完《结婚》,回到家里我翻出来《鸟人》看了一会。录像里的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何冰、徐帆等人也还都年轻。在林连昆的光芒之下,除了梁冠华出现亮点外,还真看不出来其他人的出色。这是十几年前的戏了,可这些当初还在跑龙套的演员们今天却已经成为了北京人艺的当家演员!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努力,更是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提携帮助。就好像上学时听到的一句话:站在于是之身边接一句词,就顶得上和一群普通演员演一场戏。
“人艺班”的学生们毕业后会走进剧院,只希望他们能够踏实学戏,汲取经验,能够守得住无名的寂寞。好演员需要天赋,但更需要不懈地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