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恕俭:评价是管理的全部

标签:
梁恕俭评价是管理的全部评价任务学习评价考核评价 |
分类: 随笔时评 |
2014年12月27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小学研讨“第三方评价”问题。我的即席发言:
管理的全部就是评价,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评价的效果好坏,首先取决于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标准自然产生不同的结论。其次,有了标准,谁来操作,也很重要。“经”往往是好的,歪嘴和尚太多。第三,谁来评价“评价者”?“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同理,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第三方很容易任性和随意。
评价是甄别,是排队,更要注重导向和激励。在评价操作上,关键是责、权、利的分配与协调。理想的“三权分立”与现实的“官本位、一言堂”永远是有差距的。评价的第三方相当于教练,一个优秀的教练首先得是合格的运动员——在这“术业有专攻”的时代,组织一帮人充当“百事通”,无异于门外汉评女孩的绣工,闹笑话是必然的。
我们不缺纲领、标准,缺的是执行和执行中的公正、公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理想化的“说”——容易,务实性的“做”——困难。机械评价与人文管理也是永远矛盾的。在普遍“人治”的当下,想用一套普适的标准泛泛地评形形色色的学校,这对“第三方”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金刚钻,来揽磁器活!
第三方评价虽然值得期待,但是很难操作。难操作的因素有:一是缺权威资质认可(教育部委、政府督导室除外);二是对评价对象不熟悉(走马观花很难避免以偏概全);三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标尺多了,就像面对数个走得快慢不一的时钟一样,这是一个悖论);四是评价是动态变化的,也是分阶段的,背景文化、环境土壤、因果关系都制约着评价效果,对第三方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张校长刚才说“越有针对性,越有实用价值”,“针对”“针对”,“针”对的只能是“细”,细就是细心、费时)。
困难和价值成正比,越难操作,第三方评价的意义越重大。第一,当下的中小学管理混乱,亟需梳理和督导。第二,“第三方”介入,使得管理者能打开离身拳,避免人情因素影响,相对客观公正。第三,专业的、成熟的、多比较的第三方评价,值得研究探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方评价首先要专业,对个案的诊断、建议与评价要科学合理,高屋建瓴,经得起检验,让人信服。其次,第三方评价要充分利用“圈外人”的角色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需要跳出课堂看教育。第三,有比较才有鉴别,第三方的优势恰恰就是有着广泛的“比较”。(梁恕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