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恕俭:教育可以如此美好(二)
标签:
梁恕俭首师大附属昌财学校高效课堂春耕一号学习感悟 |
分类: 璎轩学校 |
黄彩燕:“生咱的”和“咱生的”
梁恕俭老师讲过的一个事例令我感悟很深:每个人最亲密的人就是生我们的人和我们生的人。用在课堂中就是要重视知识的生成。由学生自己生成的知识,学生终身难忘。这个观点解决了一直以来我在教学中的困惑:为什么明明这个知识点我已经讲过了,学生依然不会用?
确实,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这不但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静心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还必须在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有效引领学生,注重为他们搭建显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
黄玉梅:“作业”变“作品”
梁恕俭老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案例,为我们解读《课堂如何创新与生成》。课堂的四境界“忍受、接受、感受、享受”的解读,让我们再次理解了课改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及今后课改的方向。亲其师,信其道。梁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梁老师把日记变“史记”,每日一记变为“人生史记”,自己写日记的习惯慢慢影响着学生,也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一个富有诗性的老师,必有一批富有诗性的学生。梁老师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创作诗传播正能量并影响着学生,他的学生个个成为能写善创的“小诗人”。在他的教育下,学习是多么有意思,是多么富有创造性!
黄艳萍:时光飞快,满怀期待
梁恕俭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何而来的讲座,从学习四境界、教学四境界等,利用一个个生动的课例,向我们讲述如何教学,如何获得职业幸福感,一早上下来,对于梁老师的歌声印象深刻,久久难忘。下午到了教室,我们便转变角色,成为了梁老师班上的学生。梁老师采取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平时我的课堂也会采用小组合作,但使用次数不多,因为感觉学生小组合作效果不太理想。但这次梁老师的课堂让我领会到如何去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小组合作真正融入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在小组合作开始梁老师就设计了合理的问题,明确小组的学习任务,让作为学生的我们分组进行问题探究,并适时调控和引导。小组讨论非常热烈,紧扣设问,共同探讨材料,在小组展示的时候,更是表现积极,努力争取。在本次培训中,除了对小组合作探究有深切体会,梁老师关于评价的细化也给与我深深的思考,在未来的教育中应更及时向学生反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完善的建议,持续关注学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谢梁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培训,让我们从中汲取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期待下次的精彩培训。
李彩霞:把缺失的幸福找回来
平时听到很多老师一直在报怨,当教师如何如何的累、工资比哪哪个单位的少,一点幸福感都没有,但听了梁老师的讲座后,我觉得当教师的幸福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梁老师说“课改、课改,我们只所以倡导“改”,不就是为了把课堂中缺失的幸福找回来吗?”对呀!幸福要靠我们自己找回来。
课改就是在课堂中,让学生的各个感官都“动”起来。眼、耳、脑并用,口、手、脚齐动。在“动”中,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在日积月累中“厚积”起来,最终“薄发”成学生卓越的学习能力;在“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好奇心,展示欲得到了满足。自信心、自尊心得到了尊重。责任心、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得到了培养。能“动”的课堂,孩子们学习是多么幸福!学生幸福了,老师自然也会跟着觉得幸福。
在课改中,在与学生的换位中,还会“收获情感、培植能力、满足天性”。当老师在课改找到幸福,找到自身的职业价值,也是让学生找到快乐,找回自我,找回自信!
做一个有梦想的老师,永远有事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甘愿的,做任何学问,一旦上升到研究范畴,自然会附加情感价值。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没有教研意识,不去开拓创新,当一辈子的教书匠,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读再多书,也仅是两脚书橱罢了。而树立“问题即课题”思想,贯彻“行动即研究”策略,以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样的境地,发展与收获会截然不同。比如,你遇到一个调皮捣蛋、厌学旷课、惹是生非的学生,定位于教书匠者,疲于应付,抱怨不堪,为之焦头烂额;致力于当教育家者,会静心观察,追踪研究,当成一例难得的特殊课题,享受着探究的乐趣,你就能体验到幸福。
通过培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改变自己,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刘翠明:真正的寓教于乐
今天我有幸参与了一场充满欢声笑语的,非常轻松愉悦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我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另一面。“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杨幼燕: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听了梁恕俭先生《职业幸福从何而来》的报告,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首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教师这个专业适合你,你也最适合它。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抑或多么无奈,我只要你这个,这是最适合我,我想你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回报和最深的幸福。
其次,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每天都要阅读和思考。阅读,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锤炼教育的智慧。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阅读应该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取得领导同事家长的支持,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事业。所以,要想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必须有一个支持的环境,一个人坚持梦想,往往孤独与寂寞,而领导朋友的支持,往往会活跃你的思想,激化你的思维,给你更多力量,让你在实现教育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之,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才能带领出一批批幸福的学生!
黄晓红:“装哑巴”需要大智慧
在课堂中如何达到最高效,梁老师也有独道的见解,要形式多样,让学生有兴趣,身心都处于最佳状态时,这时候的学生可以学得最好。梁老师说:“我们要将我们的职业当作我们的事业”,去尽情发掘其中的娱乐元素,玩转课堂,寓教于乐。梁老师是一位善于在课堂中“装哑巴”的老师,更是一位有大智慧的语文教学专家,他的课堂是真正的“生本课堂”,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侯燕琴:教育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是教与学的关键所在。本人很喜欢梁老师的一句话“学习不是物理的位移,而是化学的反应。教师的角色不能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做“生成的催化剂”,我们经常按照课本,按照课件,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教给学生,教师讲的太多只管把自己准备好的全部灌给学生。教是为了不教,可以说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当老师的心病,因此老师从不敢大胆放手,试着让学生自己飞,教师必须懂得教是为了不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永远坚信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