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无止境,教有良方

(2021-02-24 17:13:57)
标签:

梁恕俭

学习感悟

讲座心得

学无止境

教有良方

分类: 璎轩学校
学无止境,教有良方

听课心得

刘卫军  2021.2.22

  在由校长前期的努力下,终于获得聆听梁恕俭老师的讲座。讲座和活动让我耳目一新,感慨良多,受益匪浅。简单小结如下两点:

  第一,让我在思想上感受到应坚持的观念(不展开):

  1.活到老要学到老,学无止境;2.勤能补拙,无论是我们的业务能力,还是学生的进步发展,勤能补拙都是真理;3.牢树教育初心,永存教育情怀,只有满怀师爱,才能践行好教育教学工作;4.要学会资源共享,无论是教师在教学路上还是学生在学习路上,只有团结协作,学会分享,才能收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第二,感悟和反思:

  1.学习永远在路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通过聆听学习,越学越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师者,应该永远都是学习者、研讨者。

  2.对问题或课堂教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组讨论竞赛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再现我昌中学府。面对信息时代的学生,我们也要学会灵活百变、因材施教等诸多策略啊!

  3.身边的同事人才济济,有如貌美如花的4位女组长,言出入吐香兰,给人清晰的有理由文且情真意切又爱心满满,如玫瑰留香。又如初一组长戴文波老师,激情陈词,尽显好汉碗酒豪情,又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4.梁老师讲的基本都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但我们也能从中触类旁通学习到一些创新和科学的理念,并可以尽量联系我们之间的课堂实际,寻找灵感,创新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方法,让我们也跃跃欲试提升教与学的四个境界。

  5.从由校长和梁老师身上体现出来的教育情怀,我们也深受鼓舞,深感重任在肩。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对比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来辅助我们的成长,来助推学校的发展,来哺育家乡学子成才,我们这么舒服地在家在校工作学习,还有什么怨言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拼不搏呢?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们,更应该尽情地拥抱他们,抓紧学习和成长的机遇,感恩侯董的大爱,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人生路上得到提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之路走得更远,让质量提升走得更快。请让我们用生命践行“四有好老师”吧,让昌财精神永放光芒!

  

听课心得

刘卫军  2021.2.23

  今天收获感想主要以下两点:

  第一,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有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简单理解就是不能只停留在教学上,毕竟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成才,更要先让孩子们成人,只有端正青少年学生的三观,使他们心怀家国情怀,树立报国目标,勇担历史责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奋发图强,才能践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教师,不能当纯粹的教书匠,而应有深切的教育观。

  同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人师表,要有为师尊严,但也不能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师友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老师,也要有学生观,把学生当做一个具有独立人权的个体,一个需要我们尊重和爱护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友善尊师爱生的师生良好师生关系,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第二,树立“以生为中心”“以学为重点”的理念。

  正如梁老师所言,学校为什么不叫教校,就是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殿堂。我们只有建立“以生为中心”,才能油然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才能为生而尽职尽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孩子的心灵就自然会受到无私且伟大的师爱,从而进一步在内心建立感恩的善念,并在心灵深处内化为道德品质,并外化践行于日常的言行。

  “以学为重点”,既是学生为重点,更要体现的是以学习为重点,教育教学不是拿去主义,更不是呆板的灌输主义,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享受学习。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学生学起来才能领悟知识的内涵,才能使科学精神得到传播。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只要做到“以学为重点”,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现在的唯质量论,都会开创科学有效的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关链接:拿手好戏:诗意语文与高效课堂  青岛十六中:创生课堂如此美好

       正上着课,老师不见了   品诗意语文,歌诗意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