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气用事,史进沦落江湖
(2018-05-15 08:56:16)
标签:
成长解读水浒 |
分类: 陶勇解读水浒 |
因为义气,所以沦落江湖
话说史进见少华山朱武等三位头目如此义气,便放了他们回去。三人便商议要谢他救命之恩,十几日后便收拾了三十两蒜条金,连夜送去史家庄。史进心想,“既然好意送来,受之为当”,便收下了礼物。半月之后,朱武等三人遣人连夜送了新掳掠的大好珠子若干,史进照收不误。又过半月,史进想,我收了如此多礼物,也应回奉,便命庄客王四及另外一庄客带三领锦袄及煮熟肥羊三只,送到少华山。自此,少华山频频送金银来与史进。
眼看八月中秋即将来临,史进想要和三人说话,便派王四带一封请帖到少华山请朱武、陈达、杨春来庄上赴席。三人应允,赏了王四五两银子,吃了十来碗酒。王四下山时,遇到常来往的喽啰,又到路边酒店吃了十几碗酒,相别回庄,路上被山风一吹,醉倒在草地上。
那捕猎的李吉正在附近捉兔子,看见王四倒下,便来扶他,却摸到王四的银子,变想要拿他银子,不想还抖出了一封回书,上书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等字样,喜出望外,便到华阴县那里去告官,想要领取三千贯赏钱。
那王四睡到二更方醒,发现银子和回书不见,寻找不到,暗暗叫苦,寻思回去只能说不曾有回书。史进见王四临晨回来,变问如何,王四说喝酒导致回来太晚,也没有回书,便吩咐王四准备中秋的食品。
中秋之夜,那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三人带了三五个喽啰,步行下山,来到史家庄,入后花园说话吃酒。只见墙外一声喊起,火把乱明,史进大惊,赶紧叫庄客关门,爬上墙头一看,只见是华阴县尉引两个都头及三四百士兵,围住庄院要捉拿强贼。
史进问他们何故来此,都头说有原告李吉在此,李吉说捡到李四的回书才知此事。史进质问王四,王四说可能是喝多了忘记了有回书。史进请两个都头稍后,他愿意绑了强贼再出来,回头便把李四拖到后园杀了,吩咐庄客收拾细软,然后和少华山三个头领杀了出去。史进手起一刀斩了李吉,两个都头刚待要走被陈达和杨春结果了性命,县尉跑马走了,其余士兵各自逃命散了。
史进一行人上了少华山,连日庆贺饮宴。几日后,史进对朱武等说要去关西经略府寻找师父王进。三位头领劝史进落草不成,便建议多住时日等风声过去再回史家庄也不迟。史进住了几日,定要寻师,众人洒泪送别。
义薄云天也有行为底线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史进为何要收少华山馈赠的金银?这是不是最终导致史进弃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既然愿意跟少华山来往,为何后来又不愿意落草为寇呢?
首先应该理解,史进年方二十(拜师王进的时候十八九岁,学了半年武艺王进走了。半年后史太公去世,前后过去了一年多),万事不能想得周全,这是必然。
其次,史进心想,都放他三人走了,这可算是大事都不会有事,我收他们点金银又有何方?古人云,礼尚往来。要想交朋友,就要经常来往。经常来往,难免要有礼物馈赠。所以,既然都走到这一步了,收点金银的罪过总大不过放了他们三人吧。
自从史进收了金银之后,来往频繁了。史进佩服好汉,愿意结交是真,金银来往是结交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最终史进被迫离家,并非收了金银的缘故,本质还是史进认同少华山三位头领的义气,愿意交接。可能他们属于同一类义薄云天之人。
既然如此,史进为什么后来不跟着三位头领上少华山落草为寇呢?原文是这样说的:“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看看,史进内心有一种价值观,“人生在世,不应贪图富贵功名,更重要的是溜得清白在人间。只有如此,才能不辜负了父母的教诲,才不会给祖宗丢脸。”由此可见,家庭文化的传承作用之无形且显著。
也就是说,史进虽然是同道中人,虽然他也看重义气,但是他是有底线的人。看重义气,能帮就帮,能帮多少算多少。珍重友谊,理解少华山三位头领的选择和处境,但是自己坚决不上山落草,这是底线,这是原则。在他心中,父母的价值观或者说家庭的传承,是一把隐性的标尺,自己虽然已经了无牵挂,但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期望。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呀。
归因错误
史进被迫离开史家庄,直接原因是李吉把少华山的回书举报了官府,而回书被李吉拿到的直接原因是王四喝醉误事以及他的撒谎。所以,史进在第一时间杀了王四,斩了李吉。问题是,杀了王四,斩了李吉,能让问题不了了之吗?
当然不能,这只能暂时解了心头之气而已,反而让自己变成了杀人犯。这是不是和有些家长,想要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好,便随时去监管和责骂孩子,导致孩子厌学或者叛逆。其结果完全一样:损人且不利己。而人家李吉的行为是损人利己,王四的撒谎是为了暂时保全自己。难道说,史进的人品和做事情的智商还不如李吉和王四吗?
也不是。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误差。史进虽然义薄云天,但仍然脱离不了大多数人的特质,所以并非史进人品和智商不如李吉和王四。
这种归因倾向,可以解释很多家庭教育中的现象。如果孩子听话肯学习,家长往往会归因于自己教育得当。当孩子不听话不肯努力学习时,归因于孩子的不可理喻、家人的不配合,以及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或者来自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少有家长会思考到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
无论如何,史进自己因为义气而释放了少华山头领,且频繁与之来往,触动了官府的容忍底线或者说当时的律条,与官府为敌的形势早已确立。弃家而远走他乡,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由此可见,义气虽然能够暂时获得更广泛的人际支持,但是当义气与法律相冲突的时候,还是要坚决站到法律这一边,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理性的思考,人很容易被世界所流放,就像史进那样,一条铮铮的好汉,成为天涯沦落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