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听话的两难境地

标签:
育儿教育父母两难境地对错价值观评价标准行为体验 |
分类: 育儿相关(幼儿) |
文:陶勇
一直以来,幼儿园小班的丁丁被老师认为是最淘气的小朋友。比如,在玩手推车的时候,他总是会撞到别人。有一次,大家都该睡午觉的时候,他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去拿了一个玩具躲到活动室玩。每当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老师总会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也每次都答应再也不这样了。但是结果并不是他说的那样,类似的事情总是不断的重现,搞的丁丁的妈妈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都会听到老师的抱怨。当然,丁丁回家后也免不了挨数落。在妈妈责怪丁丁的时候,他都表现出委屈的样子。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变得通情达理,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一个方面是减少麻烦,更主要的是父母都希望孩子懂规矩,明事理,成为公认标准所载明的好孩子。于是,父母和老师都会告诉孩子这样做可以,那样做不好。遗憾的是,幼儿很少关注父母所说的话的意义,或者说他们并不能提前通过父母的告诫就能领会这样做的意义。只有当是事情发生以后,在他们接受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情绪表达以后,才会明白自己真的又“闯祸”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或者幼儿园的老师就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呢?
这是这种现象的第一个解释:孩子并不太会关注父母或者老师关于正确行事的告诫,他们只能在事情发生后,从父母或者老师的情绪中体会到自己所做事情的对错。但是,这已经晚了,已经不能让父母或者老师能够接受。
当一个人受到侵犯或者伤害的时候,成人总会要求对方赔礼道歉,而这个“受害人”的标准回答是“没关系”,这种“教育”行为的结果会让孩子产生混乱。既然这种行为应该表达“没关系”,那么行为本身就不应该受到指责甚至惩罚,所以赔礼道歉乃至指责都无从谈起。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总是用“对”和“错”来评价孩子的行为,用禁止或许可来管理孩子的行为,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我们知道,这种“对”和“错”的判断是基于成人世界的标准,并不是依据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能体验的一种结论。
这种评价以及管制可能会让孩子因为结果的不良而理解为过程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失去创造和探索精神。那么,孩子是否还有机会去尝试一些事情,在尝试之前他们并不需要知道对错呢?可以预见的是,正是这些“对”和“错”的标准,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最终变成平庸的人。在生活中总能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对于父母的指导表面上都很顺从,但是就是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动弹,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得很懒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是有一种背离父母意愿的倾向。这种倾向,在青春期达到高峰。受到父母价值观影响越多,受到管制越多的孩子,在青春期的“反叛”可能越强烈。所以父母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让孩子自然的体验行为的结果,让他们自己去调整方向而不是用成人的价值观去指导。同时,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父母或老师有必要发挥智慧,通过顺势引导及个性化的对待去帮助他们,而不要贴上任何带有评价色彩的标签。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