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宝宝

标签:
育儿宁宁奶奶妈妈移情能力 |
分类: 育儿相关(幼儿) |
文:陶勇
场景一 三岁的雯雯每次摔倒后过一会都会自己爬起来。这天下午和奶奶从幼儿园回来,快到家门口时突然摔倒了。奇怪的是平常都不会哭的雯雯趴在地上不起,哭起来了,把奶奶吓了一跳,赶紧扶起雯雯,仔细看看手掌和脸上,都没有发现有伤痕。为了让雯雯不再哭,奶奶就指着地面,说到:“都是你不好,把我们雯雯给弄疼了!”,随后还拍打了几下地面。这是雯雯停止了哭泣,对奶奶说道:“不许你说它,它一定也摔疼了”,说完又哭起来了。奶奶一下愣在那里,有点不知所措。
分析 三岁左右是孩子的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他们会慢慢感受到自己与其它事物的区别,同时也会把自己的痛苦、悲伤感受移情到他物上。
对策 家长在这个阶段,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充分的释放。对此,我们可以通过表达认可孩子的感受来帮助他们度过这一阶段。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把你所见到的事情叙述出来,如:“雯雯摔疼了,地也一定很疼吧!”。
场景二 宁宁的妈妈是单位的会计。到年底了,需要统计很多的报表,每次回家后都累得直不起腰。这一天早上,宁宁突然说不要去上幼儿园了,要陪妈妈在家玩。这可把妈妈急坏了。宁宁不去上幼儿园事小,在家照看他还要耽误单位的工作,影响了整个公司财务方面工作的进度。怎么哄宁宁他都不愿意让妈妈去上班。妈妈在气恼之余,只好跟单位请了一天假在家陪着孩子。
分析 儿童开始觉察到别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内部状态,因此可以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准确地移情,从而有效地帮助他人。宁宁开始感受到妈妈的状态与往常相比不太一样,他可能会担心妈妈出现什么问题,而因此失去妈妈。于是,他就会作出一些他认为对妈妈有帮助的行为。
对策 妈妈可以对孩子的反应表示正面的肯定,并鼓励孩子把他的担心说出来,并告诉孩子真实的情况,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严厉的批评。对孩子反应的认可和正面评价,这恰好是同情心的来源。从小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与环境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