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终于开始下调
(2008-09-15 19:39:25)
标签:
经济财经存款准备金率金融危机宏观调控杂谈 |
分类: 国策 |
存款准备金率终于开始下调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终于开始下调。
我从去年11月中央决定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时,就为当时正在写作的专题《当代中美金融大战》专门写了一节“宏观调控”,提倡适当调控,反对“双控”(见蔡定创《当代中美金融大战(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86uv.html)。在央行2008年5月份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17.5%的高度,各大牌经济学家都认为还要继续提高,或者还要观察时,最早站出来呼吁央行降低存款准备率(见蔡定创《央行应降低存款准备金》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ai16.html)、(《输入性通胀不可制,发展才是硬道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a6qu.html)(《当前宏观调控得失谈》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9u9y.html)。可以说提出这些与中央决策完全相左的看法,是需要勇气的。事实证明,近一年来的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与我在上述几篇文章中的分析相符。过度的紧缩,可以很快将CPI打压下去,但也会在一个投资周期后,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
股市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证。过度的紧缩,使得股市无法翻身。紧缩首先使得企业资金紧缺,股市资金倒流。当股市发生负财富效应后,加速股市资金出,反而会使得银行体内过剩流动性增加。而这时由于紧缩已经使投资降低,总需求缩少,股市的负财富效应使总需求进一步萎缩,“双控”必然转化为“双缩”。
我早在2007年9月就提出,由于我国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我国的宏观调控空间巨大,应改革我们的宏观调控(见蔡定创《宏观调控的改革空间》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bjx.html)。在二元经济情况下,压缩过度投资应采用主要控制政府、国有企业的投资为主,这时的政府财政应多建社会福利、国有企业应调高向国人分红的比例,以此形成高一层次的总供需平衡。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控制政府投资、国有企业投资根本没用!相反,主要紧缩的是民营经济,紧缩了投资更紧缩了总需求,经济向低层次平衡。而紧缩并不能有效解决输入性通胀问题。
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还是显得过度小心,只下调了中小银行的准备金率1%。其实,由于股市萎缩,资金倒流回银行,银行体内大量的流动性,并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相反,由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重打击了股市的人气,股市资金回流银行,反而更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也就是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是减少了银行的流动性,而是反而因严重打击了股市的人气,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
此已经为央行的货币运行数据所证实。8月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6.2万亿元,人民币存款持续走高,同比增长已高达19.28%,而去年同期人民币存款增长为负数。在扣17.5%存款准备金率的情况下,8月末金融机构可供贷款额38.115万亿元,实际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1.1万亿元,也就是说虽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但仍有7万亿元人民币没有被贷出去。实际贷款仅占银行存款总数的67.3%。此数据强力地说明四点:①贷款数并不受存款准备金率的调节;②如果用存款准备金率调节,保持此贷款规模就要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33%的高度,如果这样必然是荒唐的;③此也说明了已现疲态的实体经济本身已没有再增加贷款的需求,虽然我们看到中小企业生存困难,但那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造成的,需求不足,投资减少,银行再少的钱也贷不出去(受严控的房地产投机除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已无价值;④这些钱本来就是股市倒流回银行的钱,并无意实体经济,正确的做法是让股市这个“储水池”来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