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用经济》论(1)

(2008-09-07 18:22:42)
标签:

财经

信用经济

金融

货币

杂谈

分类: 理论

《信用经济》论

 

 

 

  一、“信用经济”定义

 

  什么是“信用”? “信用”是对未来事件不确定性的确定性保障。在经济活动中,要预期未来的价值保值、投资收益往往十分困难,这时就要依靠当事人本身的信誉,或借用第三方的保证。这个当事人本身的信誉和第三方保证的提供就是一种“信用”提供,作用于信用交易的对方,使之产生交换的信心,发生交换。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信用”过程。
  “信用经济”定义。我这里所说的“信用经济”是一种金融现象,是金融领域中的定义。简要地说,现代金融是一种“信用经济”,它必须要依靠信用、信心维持其运转。“信用经济”是现代金融的本特征。
    这里要注意的是,整体经济包括了金融。整体经济也有“信用”方面的特征,整体经济中的“信用”特征仅是个方面特征,不是主要特征。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就是因这个整体经济的方面特征而言的,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说法。因为整体经济的交换还是以商品物物交换为主,离开“信用”仍可运行下去。而在金融领域中,它是个最主要的特征,“信用”已成为构筑其运行的基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离开“信用”现代金融不可能运行。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或许可以将现代金融直接称作“信用经济”。因为事物有时会因其本质因素而得名,但在“金融”与“信用经济”名称混用时,还是要注意这二个概念的内含与外延的较大区别。
  因此,此金融方面的“信用经济”定义,与我此前针对整体经济的“资源经济”(见蔡定创《资源经济》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03wq.html)定义并不矛盾。它是两个范围内的分别定义。《资源经济》论是对整体经济中某一个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的描绘。
  我们必须要用辨证唯物论的方法论来观察、分析事物对象。
  首先,事物是个多面体。“金融”这个对象也同样是有多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当从不同角度看时,有着不同的金融学说。但我们要明白,在现代金融中,“信用”是其最主要、最本质的特征,现代金融必须要依靠“信用”才能运转,否则自身难保。
  其次,这里也曾经历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金融是什么?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金融产生于货币流通,但金融并不是从它产生的一开始就必须依赖“信用”才能运转的。货币在它产生的第一阶段,是从商品物物交换中分化出来的特殊商品阶段,这个时候的货币还处于实物阶段,多数情况下是以金、银等贵金属为主导的货币阶段。这个阶段的货币本身包含有价值,在流通中是一种等价交换,其流通、运转并不需要依靠“信用”来维持。因此,这个阶段的货币运转,“信用”并不是其主要矛盾。货币发展到纸币阶段后,纸币只是个价值符号,发行纸币的各国政府就必须要为纸币运行提供国家信用,没有这种信用,纸币就不能运转与流通。从这个时候开始,金融就建立在国家信用这个基础上。但这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还有金本位制的残存。只有当1971年美元宣布脱离金本位制后,全世界的货币都符号化了。维持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的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信用,而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因此,我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这个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从此,整个金融体系是彻底运行在“信用”这个基础上。

(《信用经济》系列之一/蔡定创) 

(说明,此文只在以作者姓名的博客中转贴,引用请说明来源。欢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