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温病一例
(2011-01-23 09:00: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医案 |
女,37岁。1月20日(庚寅大寒)白日觉受寒,至晚忽发咽痛,随即啬啬恶寒,翕翕发热,咽痛随减。颇似少阴病外发太阳之象,告静观其变,不急用药。次晨,仍觉发热,求诊。脉有不及之象,右寸尤弱,乃以小剂补精气药令泡服,方如下:
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菟丝子,黑附子,桂枝,白芍
服后脉象转好,自觉除咽痛别无大碍,白日又出门办事。午后又以咽痛求诊,脉之,右关尺沉,寸不起,寸关下似有紧意,令泡少量麻黄附子甘草汤服之,甫下咽即觉减轻。少顷又觉恶寒身痛,似太阳伤寒象。乃令其于前方加白术、干姜、附子、桂枝、杏仁再服,服后觉发热恶寒更甚,乃归家休息。
21日当晚,觉咽干痛,昏卧,郑声不止,脉细而数,似阴伤之象。令其家人以小剂滋阴方服之,方如下:
党参,麦冬4粒,五味子9粒,山药,茯苓,熟地,附子,山茱萸
服后稍安。
22日晨仍觉咽痛,喝白粥一碗,精神较夜晚大好。一日在家休息,仍以昨晚小剂滋阴方代水饮。
当晚,仍觉口干舌燥,精神尚可,未服药。丑时将尽,其家人电话云,病人觉咽干痛,浑身滚烫,口干舌燥,自觉难受异常,云想去医院就诊。令观其脉,仍见细数之象,阴体不及之象也。乃令增其滋阴药量,尽去阳味。方如下:
党参,麦冬9粒,五味子36粒,山药,熟地,山茱萸(余药除参亦较前增数倍)
服后咽痛立轻,手心仍燥热。告以一元硬币于其右臂尺泽穴顺转,取金生水之意,随觉肠中有气滚动,先前腿困亦解。随后小解一次,觉小便发热。归卧手温大减,发热亦止,安卧至天亮。
23日晨,除咽喉稍哑,痰涕稍多,已无其他不适,饮食亦恢复正常。病人下午外出办事,未觉不适。晚间来诊,见其脉已呈缓滑之象,丝毫不见疾数,关尺较发病前见实,完全恢复正常。
此病要领在脉象细数,为阴虚之象,而非阳盛之象,只可滋阴,不可清热。虽口燥咽干,而非阳明病口渴欲饮冷之洪大之燥热象,故不可以泻阳之法治之。若以为太阳病伤寒,处以辛温发散之剂则危矣。
此病人立冬后活动频繁,多次南行外出。每日工作繁忙,归家甚晚,睡觉多至子时。收藏不利,损耗显然。乃于大寒日厥阴风木主气之时收摄失利,阳气有外脱之势。其发热虽似因寒而起,实与太阳病大异。正内经所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也。于此足征圣人之言不可不从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