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请“拼车司机”重新出山解难题?
(2017-11-15 14:59:13)
乘客说车难打,网约车说单难接,出租车司机说,车太多了,生意不好做,希望控制网约车数量——杭州网约车新政实施一年间,到底有谁在这个新的游戏规则中受益了?为什么听不到一方叫好声?杭州的出租车的“方向盘”究竟该往哪个方向打?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连线本台特约评论员朱成方,听听他怎么说——
杭州主城区的出租车一共有1万多辆,但没有网约车的时候,很多乘客都说,车太难打了。后来有了网约车,由于有补贴,一下子登记网约车的人达到了30多万,在那一段打车者狂欢的日子里,没有人再说车难打了,但出租车司机不干了,他们说生意全被网约车揽走了。但网约车补贴当然不可能一贴到底的,再由于一些安全的环保的道路资源等方方面面的一系列问题,网约车狂欢戛然而止,网约车新政让一夜之间网约车大缩水,以前那些只想“上下班路上顺一单”的小白领们齐刷刷地被清退出网约车队伍,如今网约车仅存7000多辆。在某种角度来看,这网约车似乎就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的“二出租车”,但脱掉了“共享”外套的网约车,最终似乎只闹了个“三不讨好”的结局。
杭州的出租车市场究竟该怎么发展?是马放南山任其自然发展好呢,还是如同现在这么由监管部门设置门槛,将之掌控着发展呢?这个度似乎很难拿捏,管松了管紧了都不行,车多了车少了也不行。但就这么捏捏放放的管着,最后还是闹个“三不讨好”,那就让人失望了。
眼下的问题是平峰时车多了,的哥和网约车司机拉不到活,而高峰时段,乘客打不到车。针对这问题,要我看,还不如从政策上鼓励小白领们重新出山,让他们去发展拼车的优势,这样,既解决了高峰打车难的问题,又顾及了平峰拉不到活的难处,最要紧的是,拼车的多了,马路上车没多起来,还顾及了环保的问题,体现了共享精神,是不是能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呢?当然,这里面也会派生出诸如安全,管理,事故理赔等一系列有待于从规则上解决的问题。所谓按下葫芦起了瓢,监管部门总是有做不完的事。你说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