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这个“橘” 为啥会变“枳”
(2013-02-18 18:37:29)松下这个“橘” 为啥会变“枳”
朱成方
仿佛倏忽起疾风,吹皱一池春水。这两天,一句“你买问题家电了吗?”的微博和短信,让一些刚买了家电的人心尖尖儿为之一拎——原来,包括松下、小鸭、LG、长虹、海尔在内的多个大牌家电因抽检产品质量不合格,被上海质监部门“拿下”了。而这些品牌,恰恰是大多数国人购置同类产品的首选。
平心而论,这些在国际国内享有“尊贵荣誉”的“大牌产品”,也的确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比方说松下电器,在人们心目中,它似乎就是个“质量免检产品”,但就是这个有着百年美誉国际大牌名下的全自动洗衣机,它的洗净性能、耗电量和能效等级竟然统统不合格!说白了,它就是一种洗不干净衣物,且耗电大,又不环保的洗衣机。
问题是这个批次的东西被检查出质量问题了,那么没被抽检的的家电有没有类似问题呢?更让消费者们无奈的是,上述的这些毛病恰恰是咱平头百姓无法察觉和判断的。比方说洗净性能,你说得出是个什么标准吗?又比方说耗电量,买回洗衣机往家里的电插座一插,家里那么多家电,谁知道这台机子多吞噬了几度电?至于能效等级,那更是飘在云里雾里的事。但这些,厂家和质检专家是知晓和能知晓的,他们知晓但就是不告诉你,这就叫信息不对称;而明知产品有毛病,且在产品说明书上说得天花乱坠,这就形成欺诈了。
无法想象,松下在欧美的产品,也会弄出这么严重的质量问题的。于是,人们不禁会问:在欧美国家不会出现的质量问题,为啥老是会出现在中国呢?难道是应了“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老话?
不用说,松下、LG等大牌企业的上述质量问题要出在欧美国家,首先就得吃官司,然后还得支付巨额的赔款,再就是因出了严重质量问题。导致品牌名声的坍塌,基本就别指望再有人会光顾你的生意了。而相同的质量问题出在咱们这里,厂商似乎并不着急,因为处罚并不严重,消费者的赔偿更无从说起。再从时间上看,他们也清楚,只要挺过了“3月15日”,那就等于过了这道坎了。
再看看我们的质监机制,便加明白“橘变枳”的原由了:首先是各地的质监部门大都患有“季节性远视”的毛病,那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春之际又在于“3.15”,即使是到了”3.15”前后,也只关注外省外地的厂商的质量问题,很少将视线瞄向本地产品。至于松下、LG这样的利税大户,属地质监部门更是以“娘家”自喻,百般呵护,从不逆鳞。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对这些厂商来说,产品质量靠蒙,应付例检靠哄,要是偶尔被查出问题了,也只能怪运气不好——被外地质监抽查出毛病的概率几乎跟买彩票中大奖差仿不多。
再看看产品出了问题后的惩罚机制:对偶尔被外地质监部门检查到质量问题的厂商来说,因时运不佳被曝光早就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没啥大不了的,因为他们知道相关部门不会“彻查”,至于产品涉及的严重质量问题,以及能效等级不合格,为骗取节能补贴虚假标注等等,到头来也只要为被查出毛病的这一小批次产品应付性地缴点罚款,最多再作一些浮于表明的整改文章便可划上句号了。对当地质监部门来说,了解并监管属地企业的产品质量本是它的职能所在,但却很少见到因属地厂商被外地质监部门查出重大质量问题而被问责的。不用反思写检讨书,也不产生丝毫的羞愧感,连年终总结上都不会提一笔。对这些部门来说,渎职或不作为的成本近乎等于零。
假如,质监部门真正做到“天天3.15”了;假如,厂商质量欺诈的成本要远远大于欺诈利润了,假如质监部门要对属地厂商出了质量问题的问质机制要真正落到实处的话,我深信,上述的产品质量应当会很少出现或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