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900贫困孩子的“学区房”赞一个
(2011-06-30 22:21:35)
标签:
杂谈 |
“什么是成功?我被眼前这个猪肉佬感动了:三十年如一日,自己种菜卖猪肉,守着清贫,先后收留附近和二三十里开外村里近900个贫困留守儿童在家里吃住,让他们在镇上上学。这种成功的坚持,是能用金钱和权位衡量的吗?”——这条微博,让一个名叫邓卫星的草根英雄“扬名立万”,但了解了邓卫星几十年如一日,为贫困儿童无私奉献的事迹之后,所有人都会对邓卫星夫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事,尤其像邓卫星这样家境并不富裕的普通人!
邓卫星的家,位于广东省英德市下(石太)镇的中学附近。一栋不起眼的两层小楼,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学区房了。可以不对称置换,可以高价出租,但在邓卫星夫妇手中,却成了贫困孩子的家,自1981年至今,在这个家里,先后有900余名附近山区的贫困孩子及留守儿童,在这个家里免费吃住,汰衣洗澡做回家作业,直至完成初中学业。
很多网友对邓卫星最大的疑问,就是为什么30年来,他愿意守住清贫,历尽艰辛,资助、照顾这些与他并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上学?邓卫星的回答是:“900个孩子中。很多人都毕业、工作、成家了。其中60多个孩子当了老师,100多个孩子进了部队。他们品行都很好,没有什么犯罪记录。我经常教他们,现在我这样照顾你们,就是希望你们以后要回报社会。”多么朴素的回答,多少有张力的回答。听了他的回答,很多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邓卫星夫妇对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直到今天,网友们的感动仍然在持续着,而夫妇俩的助学也没有停止。问题是,面对邓卫星夫妇的事迹,当地政府是不是该做些什么事?比方说,由妇联、团委等组织派个辅导员帮孩子们做功课,比方说,从经济上资助因肉价上涨生意清淡的邓卫星夫妇,或者干脆从邓卫星夫妇接过“接力棒”,形成一个由政府牵头的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而不是让邓卫星夫妇继续挑着这么沉重的担子,走着看不到尽头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