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逝的“节节高”

(2009-07-08 03:30:28)
标签:

杂谈

消逝的“节节高”

 

朱成方

 

“步步高”是什么,“节节高”又是什么?呵呵,这个问题,现在的那些小青年恐怕十有八九是回答不上的。要是在老底子,你们家乔迁之喜了,这二件东西可是要最先搬进屋的哦。现在,我家里倒还有“步步高”——梯子,那东西放在书房里,平时到高及顶的书柜里找书,用得着,当然,家里的换个灯炮什么的,也很叫得应的。可能你会说,什么步步高呀,杭州话里,那东西就叫梯子!是的,平时叫梯子,但搬家的时候,就得叫“步步高”,那叫讨彩头。那么,“节节高”又是啥呢?比起“步步高”来,这东西倒只有一个名字,不管什么时候,它都叫“节节高”,且原本家家户户都有,但现在的小伢儿已见不着了——两根留着一节节枝桠叉的长竹竿。要晒衣裳的时候,就一左一右往墙上一靠,再在上面搁上一、二根不留一点枝桠叉的长竹竿——晾竿,就好晒衣裳了。你看看这两根节节高,那些枝桠叉就是一节比一节高地长在竹竿上的,所以,这名字也就越叫越顺溜了。

 算起来,这两天该是“入梅”了。黄梅天的时节,乍晴乍雨的,屋里屋外,怎一个潮字了得。住在底楼的人家,屋里厢的衣服被褥,不拿出屋外去晒晒太阳吹吹风,便会发出一股子霉味,家里的老人们便会说,要“晒蒸”(要念镇)了。这要在老底子,到了这时节,只要是有太阳的日脚,巷头巷脑高高下下的墙边,到处架着节节高,把家里的“底子”都晾出来了。这时节,哪家穷哪家富可是一目了然:家底子殷实的,晒出来的是狐皮袍子,熊皮褥子,华达呢的中山装……家景贫寒的,晒出来的只是“鼻头红血都撞得出来的”老棉花胎,以及单位里发的舍不得穿的劳动布工作服。但不管贫富,家里都会有很多东西要“晒蒸”的,这时节的节节高,可成了紧俏货,便会到四邻八舍借晾竿和节节高。

旧城改造后,杭州城里纵横交错的巷子少了,长巷深墙门里的井埠头没了,放着很多“担桶”的公共自来水龙头没了,不用说,在井埠头或水龙头边洗衣的少妇也成了一幅还算不上古老的历史画卷。人们搬上了高楼,在卫生间里用上了洗衣机,在阳台上晒衣,而打上了这一段历史印记的节节高,也就在这一段城市生活的嬗变中消逝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